![]() |
當前位置:評價網 > 國際會議專題 > 會議簡報 > 正文 |
|
||||
|
||||
大會專題報告 (十一)
主講人:黃福濤 教授
主 題:構建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比較的視角
2010年11月5日下午,日本廣島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開發(fā)中心教授黃福濤先生作為題為《構建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比較的視角》的學術報告。
黃福濤首先對“質量保障”一詞進行了定義,他認為這一概念主要指高等院校為了確保學習者達到特定的學習目的或為了滿足一定組織、機構或群體而制定的標準而實施的相關活動。這些活動包括高校內部的自我檢查和自我評估,以及來自外部機構或專家的審查、認定以及進校核查等一系列活動。
接著,黃教授為我們介紹了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分析框架,該框架包含了主體、目的、對象、標準、層面五個方面。一般來說,從事大學評價的機構主要有院校主導型、政府主導型、法人主導型三種,這三種類型的評價機構也經歷了不同的改革與變化。黃教授分別從主體、目的、對象、標準、層面五個角度對評價機構的變化進行了說明。從主體的角度來看,英、法、日、美四國的評價主體分別經歷了不同的變化。從目的角度來看,從80年代至今,就歐洲絕大多數國家而言,有關質量保證活動的目的基本上經歷如下過程:由最初側重績效,過渡到強調提高質量,進而主張將兩者結合,要求大學在履行績效的同時,通過建立和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提高大學教育的質量。從對象角度來看,更加重視績效和學生學習成果,院校自身是否建立了內部質量保證機制以及這些機制是否有效發(fā)揮了作用。從標準角度來看,越來越傾向于采用多樣化的標準、特別是相對標準的重視。從層面角度來看,跨國家的地區(qū)和國際層面的趨勢比較明顯,特別在歐洲。
最后,黃教授談到了一些關于構建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一些意見和建議:首先,有必要吸收更為廣泛的人員參與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相關活動。從高校內部來看,應該形成一定的校園“評估文化”氛圍;從高校外部來看,外部評估機構應該吸收來自社會其它各界代表或相關人員參與評估等活動,通過征求有關人士的意見,邀請他們監(jiān)督評估過程或公開評估結果等,使社會各界關心和了解政府和高校開展質量保證的意義。此外,更為重要的是,應該把高校視為質量保證的主體,在尊重高校辦學自主權以及不妨礙高校教學和研究的前提下,將來自外部的評估與高校自身開展的質量保證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次,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增加高校辦學透明度,強調績效,面向社會辦學,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和評判,對于提高高校辦學效率、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和聲譽也具有重要意義。第三,充分認識高校建立自身的質量保證體系是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的前提和關鍵。來自外部的評估應該著眼于高校是否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質量保證制度,這些制度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是否有效地發(fā)揮作用等。第四,不僅需要政府制定某些基本的絕對指標,把握高等教育的基本質量, 應該鼓勵各院校基于自身特點和著眼于消費者或社會其它方面的要求,開發(fā)符合自身發(fā)展的質量目標。第五,有必要在兼顧國情和發(fā)揮我國高等教育優(yōu)勢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在某些領域或學科適當引入國際評價指標,逐漸將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活動上升到新的層面。
(文/溫芳芳 吳 慧)
大會專題報告 (十二)
主講人:邱均平 教授
王偉軍 教授
主 題:中國大學評價的做法與結果分析
2010年11月5日下午,華中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偉軍教授以“中國大學評價的做法與結果分析”為題的學術報告。
自2004年開始,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每年都對中國大學及學科競爭力進行計量和評價,并得出一系列的排行結果和研究結論。截止目前,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已經連續(xù)發(fā)布了7次“中國大學及學科競爭力報告”,該系列報告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權威性。王教授從目的和意義、指標體系等幾個方面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yè)評價的具體做法,并以2010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yè)評價的結果為例進行分析,探索中國本科教育的發(fā)展現狀和變化規(guī)律。
首先,王教授介紹了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開展大學評價的目的和意義。王教授認為,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之下,國家對于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投資不斷增長,與此同時,整個社會,從政府、企業(yè)到普通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關注也日益增強,人們越來越關心高等院校的辦學質量、科研水平及其競爭力和影響力,希望看到具有社會公信力的評價報告,這種現實和強烈的社會需求正是我們開展大學評價的出發(fā)點所在。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開展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yè)評價的目的主要是想通過科學的評價摸清高??蒲匈Y源、力量、成果、效益及影響力等方面的分布和發(fā)展情況,找出各個高校及其學科專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和現實差距,明確其改進重點和發(fā)展方向,為有關政府部門、高等院校和社會投資者的決策和管理提供依據,為社會各界了解和選擇學校提供參考。
其次,王教授為大家展示和分析了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所采用的評價指標體系??蒲械耐度霙Q定科研產出,而科研的投入與產出又必須講求效益。因此,投入、產出、效益是影響科研競爭力的基本因素,所以,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以“投入—產出—效益”為主線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社會調查法、模糊層次分析法等多種統(tǒng)計和計量方法得出了三級評價指標與權重,并邀請了國內諸多的科學評價專家學者對此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充分地分析和論證。目前,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的大學評價系統(tǒng)共包含6個評價指標體系,是國內最為全面、系統(tǒng)和詳細的大學評價指標體系。
最后,王教授以2010年最新發(fā)布的中國大學與學科專業(yè)評價結果為例,探討了目前中國本科教育的發(fā)展現狀與變化規(guī)律。2010年大學評價是以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名單為準,進入此次評價的大學共有980所。其中,重點大學119所,一般大學599所,民辦院校262所。從中國大學教育地區(qū)競爭力排行榜、中國重點大學競爭力排行榜、中國一流大學競爭力排行榜、中國一般大學競爭力排行榜、中國民辦院校競爭力排行榜、中國大學科技創(chuàng)新競爭力排行榜、中國大學人文社科創(chuàng)新競爭力排行榜、中國重點大學分學科門類競爭力排行榜、中國大學分學科門類競爭力排行榜、中國大學本科教育分專業(yè)競爭力排行榜等10個角度產生了201個排行榜。多視角、多層次、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yè)的建設水平和發(fā)展現狀。
與以往相比,2010年的大學評價工作在保持基本穩(wěn)定的基礎上,更加全面、系統(tǒng)、深入,數據量更大、分析角度更多,得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結論。同時結合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多年來所積累的評價結果和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和啟示:第一,我國教育資源地區(qū)分布不均衡;第二,中國大學教育地區(qū)競爭力與該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基本相符;第三,重點、一般、民辦三類高校層次突出,分別有不同的目標和重點;第四,中國大學發(fā)展的主要方向是:質量、效益和國際化,這也是2010年中國大學與學科專業(yè)評價報告中所得出的最為重要的啟示。王教授認為,對于中國大學,尤其是中國重點大學來說,在未來的發(fā)展和建設中一定要堅持“質量、效益、國際化”的發(fā)展方向,才能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早日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
(文/溫芳芳)
大會專題報告(十三)
主講人:顏端武 副教授
主 題:科學計量分析的知識圖譜建設與應用研究
2010年11月5日下午,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顏端武先生作了以“科學計量分析的知識圖譜建設與應用研究”為主題的報告。
顏端武先生首先介紹了知識圖譜在數據分析處理中的重大作用,通過對隱藏在大量數據信息中的知識進行可視化挖掘,可以清晰地呈現研究結果。他選擇風能領域作實例研究,搜集了來自CNIPR有關風能的專利385條和來自USPTO由關風能的專利157條,還有1205篇來自Web of Science以風能為主題的文獻。通過對該領域的數據收集、處理、分析以及結果的可視化,為科學計量分析中的知識圖譜的建設與應用提供可行性案例。
在數據處理分析階段,顏先生對這些數據做出時間分布圖以及空間分布圖,結果表明1999年后風能發(fā)展迅猛,且美國在風能領域有很強的優(yōu)勢。接著通過對專利數據作同被引分析,繪制出專利聚類圖,該圖可以清晰呈現出有關風能領域的專利在性質方面的分布情況。最后使用NetDraw和CiteSpace對文獻中標題和摘要部分的主題詞作聚類分析地圖,發(fā)現風力,發(fā)電機組,充電,電動成為關于風能研究的主要研究項目。最后,顏端武先生指出科學知識圖譜作為一種知識視覺表達技術,為科學計量分析提供了可視化分析方法。它揭示了學術共同體及其網絡的結構、學科領域的動態(tài)發(fā)展和變化?,F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導致全球知識呈爆炸式的增長,由此也帶來了知識與信息獲取的困難。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可視化分析悄然興起并迅速流行開來,成為科學計量學領域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知識圖譜是可視化分析方法的一種,它能夠以可視化方式將知識和信息中令人矚目的學科最前沿和制高點顯示出來。正如顏端武先生在報告中所展示的那樣,由Citespace生成的知識圖譜以色彩斑斕的形式,直觀生動地展現出一個學科領域的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和熱點研究問題。這種以科學學為基礎,融合了應用數學、信息科學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的技術和方法的新興可視化工具——知識圖譜,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極大地推動了科學計量學和信息計量學的發(fā)展。顏端武的報告激發(fā)了大家對于知識譜圖研究的熱情和興趣,讓我們對這種新興的可視化技術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文/吳 慧) |
||||
【中國科教評價網say1888.cn專題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fā)布者:秋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