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說了許多留學 () 的壞話。不要搞錯:我一向主張有志的年輕人或不那么年輕的人都盡可能去留學。我自己就是留學的受益者。但是,我們都知道“丑話說在前面”的道理。我相信,讀完這本書,有些人(特別是家長)會變得更加審慎,會修正自己或孩子的留學計劃,甚至推后行程、多做些準備。也有些人,會變得暴怒。這兩種人,都應該讀這本書。前者會使自己或孩子日后的學業(yè)和事業(yè)受益。后者的生氣,則是從內(nèi)心的挫折感中而來。他們的這種挫折感不會馬上消失,甚至會伴隨其終身。也就是說,他們會不停地生氣。現(xiàn)在趁著年輕,也該好好適應一下這樣的情緒。 為什么一個受留學之益的人,要說留學的壞話?因為作為“過來人”看得很清楚:留學并不屬于所有人?,F(xiàn)在則是一窩蜂的留學。在未經(jīng)篩選的留學生中,恐怕只有少部分人適合留學。 留學的遠祖,大概可以追溯到玄奘取經(jīng)了。那是必須拿自己的生命冒險的偉業(yè)。到了現(xiàn)代社會,交通便利,留學不再如同“上西天”一般地可怕。但是,留學仍然意味著要跨越巨大的語言、文化的鴻溝,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接受在本土難以獲得的教育。這對于一個人的品格、毅力、智能、知識,都是一個全面的挑戰(zhàn)。如今,許多學子在本國用自己的母語都讀不好書,外語上也沒有充足的準備,拍拍腦袋跟風去留學,這當然是白白燒錢了。 中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三十多年,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能夠支付留學費用。但是,有錢的結果,也使留學變得越來越象是消費。似乎教育就是珠寶店中的一根項鏈,花錢就能搞定。而且錢越多,買到的貨色就越好。 可惜,哪怕是在最講究市場機制的社會中,教育在本質(zhì)上也不是消費?;蛘哒f,作為消費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在八十年的出國熱之初,中國人兜里沒錢,但出去留學的大多很成功。為什么?因為當大家沒錢的時候,就必須依賴學業(yè)上的篩選。那些秀異之士,國外的大學給予全額獎學金,否則連簽證都簽不出去。拼爹也沒用。許多農(nóng)民的孩子,就是靠自己的學業(yè)留學的。如今,美國的許多大學陷入財政困境,指望著中國家長慷慨的學費維持,不斷降低錄取標準。從表面上看,中國人似乎揚眉吐氣了:過去是我們可憐巴巴地等著別人挑選,現(xiàn)在可牛了,是我們挑選別人!是我們來決定把錢花在哪個學校。 事實上,那些甘心情愿地接受中國家長的腰包的選擇的學校,多是質(zhì)量相當差的學校。這些學校走到這步田地,恰恰說明它們在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缺乏基本的競爭力,本應被淘汰掉。中國家長的腰包,使這些學校得以茍延殘喘。但其代價是不斷地降低錄取標準,接受素質(zhì)越來越差的學生,教育水平每況愈下。在那里的中國留學生,燒了幾年錢,拿了一張形同廢紙一樣的畢業(yè)證書回來,立即從海龜變成海帶。其實,大家憑常識想想就應該明白:把教育當消費,如同購買文憑。當文憑可以購買時,文憑還是文憑嗎?還管用嗎?在改革開放之初,大家對國外的教育情況不了解,有若干人從西太平洋大學等等購買了文憑,回國招搖撞騙。如此把戲早被揭穿?,F(xiàn)在家長們花錢就能幫孩子搞定的錄取通知書,雖然也大多來自合法的大學,但這種大學是什么質(zhì)量?教育出來的是什么學生?這點公開的秘密還能指望國內(nèi)的用人單位一點也不知道嗎? 最糟糕的是,消費式的留學,會成為鼓勵壞品格發(fā)展的機制。 時下中國流行批判應試教育,批判高考()。稱升學壓力讓孩子發(fā)展畸形,越學越傻,“減壓”之聲響成一片。我無意為現(xiàn)行制度辯護。恰恰相反,多年來我一直著書立說,抨擊中國的教育制度,甚至為此還背上了“只批判不建設”的惡名。我也必須提醒大家,批判應試教育,不要成為逃避個人責任的庇護所。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不是不喜歡中國的教育,而是不喜歡教育?!爸贫群λ廊恕笔撬麄儾蛔x書的借口。去美國多酷呀!誰不想去美國?怎么去?這些孩子從家長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中找到了答案:要想去美國,就必須證明自己是中國式教育的受害者,根本學不好。于是,他們該努力時也不努力,一定要讓家長絕望。最后,家長一著急就讓孩子出國了。留學于是就成為對懶惰的獎勵。 其實,對于不想讀書的孩子,留在國內(nèi)家長還有管教的可能;出了國則如斷線的風箏,更是難辦。因為外面的情況很自由。對肯努力的孩子當然提供了無限的施展天地,對于混日子的孩子也提供了混日子的天堂。最近我給一位家長寫信,談起漂在外面的斷了線的風箏會是一種什么情況: “我們在大學教書,每天都碰到這樣的情況:好學生一天到晚往我們辦公室跑,討論問題動輒一小時,寫了論文反復改,畢業(yè)時我們又費心費力給寫推薦信,時間全花在這幾個人身上。糟糕的學生,上課都不來,今天外婆死了,明天奶奶死了,后天爺爺死了。上了不到半學期,家里的老人都不夠死的。就是為了不來上課,最后老師連人都不認識。這么混四年,學了什么?他們跟那些好學生繳一樣的學費呀!把不肯用功的孩子送出去讀大學,他不肯上課你都不知道。美國大學保護學生隱私。家長支付學費,孩子是否上課?表現(xiàn)如何?不能問,家長問了我們也不能告訴他們。孩子是成人,有隱私,受法律保護。所以,家長一年幾萬刀,孩子天天和教授說奶奶死了,外婆死了,爺爺死了。還好,還沒有說自己的爹媽死了的。唉,這種事情,當老師的恨都恨不過來?!?/P> 這不是我在瞎編。美國學生,讀小學時不完成作業(yè),就說作業(yè)被狗吃了。這是路人皆知的事情。到了大學,則往往拿爺爺奶奶開刀。一位教授為此還寫了篇調(diào)侃的論文,聲稱年輕人上大學會導致巨大的家庭悲劇,使爺爺奶奶們危在旦夕。他還有鼻子有眼地拿出了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特別指出那些分數(shù)低的學生,爺爺奶奶的死亡率高出同齡人口的正常死亡率好幾倍,也遠遠高出全優(yōu)生的爺爺奶奶的死亡率。有時我萬般無奈,學期開始時就講這篇論文的數(shù)據(jù),并問學生:“誰家老人快頂不住了?現(xiàn)在告訴我,讓我有所準備?!睂W生算是知道我這位“老外”很懂他們那一套,上完一學期經(jīng)常沒有祖輩死亡的事情發(fā)生。有時我忍不住開玩笑,要自薦為諾貝爾醫(yī)學獎的候選人。 我和家長講這些,目的告訴大家:別以為只有中國的教育制度很糟糕、一到美國就什么問題都解決了。美國的教育制度也是問題一大堆。天下沒有完美的制度?,F(xiàn)在的孩子確實受教育制度之害,但塑造我們這一代的教育制度還不如現(xiàn)在。難道要等教育制度都改好了才開始成長嗎?歸根結蒂,人的根本素質(zhì),就是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批判一個制度的人,應該具有更強的能力應付這種制度造成的種種問題,而不是面對這樣的制度完全無助、放棄努力。 許多中國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些問題,換換環(huán)境、隨著成長就自然消失了。這是一種僥幸心理。憑僥幸心理辦事,最后很少有好的結果。不錯,孩子的許多問題確實會隨著年齡消失。這叫“成長”。但這種成長,是在不斷面臨真實的生活、不斷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的過程中完成的。太多的家長,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假環(huán)境,讓他不必面臨自己的責任,乃至越懶惰得到的獎勵越慷慨。這還怎么成長?書讀不好, 就上不了大學。不想讀書,就去做工。這是真實的生活,是生活中真實的責任。美國有個著名的CEO,社區(qū)大學出身。他高中畢業(yè)后不想讀書,當了工人。一次去了這個社區(qū)大學(DeanCollege,附屬于我們學校)看同學,跟人家一聊,突然想讀書。他屬于長大后突然懂事的那種。但那是怎么懂的事?是在真實的生活中懂的。怎么讓不肯讀書的孩子知道用功、珍惜家長們?yōu)樗麄兊母冻??是送他們?nèi)ジ皇靠底龉?,而不是留學。 以上,就是我關于留學的壞話。細節(jié)當然復雜得多,全在書中各個章節(jié)中,讀者可以自己去讀。不過,有些讀者、朋友、甚至本書的編輯,都在不停地問:既然你主張大家留學,自己也是留學的受益者,難道不能也講點留學的好話嗎?難道不能提供些正面的幫助嗎?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昆明一學校拖欠工程款被停課 千名學生操場曬太
·2013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結果發(fā)布
·教育部:嚴懲教育經(jīng)費違規(guī)使用行為
·深大擬推動國內(nèi)首個大學立法 或?qū)⒊傻湫蜆颖?/a>
·南京工業(yè)大學萌妹子天天穿漢服 被喚仙女(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