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時評:要頂級論文,更要頂級期刊 2015年08月14日 07:42:56來源:光明日報 最近,中科院物理所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分別對外宣稱,獨自發(fā)現了困擾物理學家近一個世紀的“幽靈粒子”——外爾費米子。對于這一物理學界的重大研究成果,國際頂級科技期刊《科學》雜志在線發(fā)表了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的論文,卻拒絕了來自中科院的投稿。一時間,“到底是中科院還是普林斯頓科學家首先發(fā)現外爾費米子”之類的話題充斥輿論場,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 在網上,不少國人民族主義爆棚,習慣性地認為這是國外學術期刊及其審稿人“歧視”中國科學家的又一典型例證。但順著這樣的思路去思考,真的是“歧視”嗎?我國科學家近年在《科學》《自然》等雜志上發(fā)表論文的數量顯著增長,似乎并不支持這一論斷。平心而論,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不管是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只要論文是由某個人而不是機器來評定,就會存在遠近親疏之別。作為英語(精品課)世界的權威科技期刊,《科學》雜志的論文審稿人也幾乎都是歐美人士。在學術成果相近、投稿時間相近的情況下,他們或許真的有可能把“選票”投給自己熟悉的學者及其成果。反過來,如果《科學》雜志是中國人辦的,審稿人也來自科技發(fā)達的東方,我們自己學者寫的優(yōu)秀論文難道還會被“槍斃”?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我們真要責怪的話,就責怪自己沒有足夠頂級的學術期刊吧! 《科技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ISTP)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tǒng)。這些檢索系統(tǒng)收錄的期刊,一般都被各國科技界視為核心期刊。與美國等科技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被收錄進這三大檢索系統(tǒng)的科技期刊少之又少。據統(tǒng)計,2013年我國科技期刊達到4944種,同年被SCI收錄的科技期刊僅為139種。一個更具戲劇性的對比數字是,2013年我國被SCI收錄的、研究者為第一作者的論文,相較2012年增加了40%左右;而被SCI收錄的期刊只增加了4種。由此看來,與快速增長的高水平論文相比,我國的期刊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拋開此前存在的科技發(fā)展的差距不談,國內學術界存在的“重國外輕國內”“重英文輕中文”的科研評價制度,正是造成科技期刊水平低下、讓不少優(yōu)秀論文外流的主因。一位搞科研的朋友向我談起了他只向國外期刊投稿的原因。他說,首先,由于被SCI收錄的國外期刊都是英文,他用英文寫的文章就能被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學者看到,進而帶來文章的高引用率和很強的學術榮譽感;相比而言,發(fā)表于國內期刊的中文文章,真的國際傳播力就較弱。其次,國內期刊影響因子低,與其學術研究成果水平不相符。換句話說,如果投了國內期刊,會在職稱評比或項目申請上吃虧。第三,國內科技期刊幾乎都收取版面費,會讓人感覺發(fā)表文章是購買版面的結果,而國外期刊很少收取版面費。 如果把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看作是一個木桶,那么,在我國高水平科技論文數量不斷增長、科研投入不斷加大的今天,我國的科技期刊就是木桶上比較短的那一塊木板。近年來,相關部門已經采取措施,在我國某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領域,重點扶持其期刊。但筆者認為,更為根本的是要不斷完善和健全已經逐漸跑偏的科研評價體系。比如,可以通過一些項目,給予投向某些國內期刊的論文以更高的評價,使之縮小與國外期刊的差距,讓更多的優(yōu)秀研究者解除后顧之憂。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永恒的問題??萍妓脚c科技期刊辦刊水平之間,亦是這種互為因果的辯證關系??梢詴诚耄舾赡旰?,當我們也有了與《科學》《自然》相媲美的國際學術期刊,我們的科學家還會受到這種“歧視”嗎? (光明日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考生信息泄露引熱議 專家:從根本上斬斷利益鏈
·教育時評:要頂級論文,更要頂級期刊
·足球學習情況擬納入中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教育史上的今天]2007年新海南大學成立
·2017保研:強者之戰(zhàn) 如何脫穎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