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要寫出一個句子,就必須要把英語中的不忠結構反復從自己嘴里說出,當然不是說要機械的背,而是腦子里要想著這話改怎么說,一步一步說下來,說個幾遍,知道能夠脫口而出。并且不應該是單據(jù)這樣練習,而應該是據(jù)語法系統(tǒng)形成一個簇來一起練習。 猶如韓愈學做三代古文,非圣賢之書不敢誦,非圣賢之道不敢言,如此晝夜思維,幾十年寢饋其中,然后執(zhí)筆揮毫,無所不合于三代文風。所謂“文以載道”,實在就是說文是思想自然的表現(xiàn),“非圣賢之書不敢誦”就是竭力吸收經書中的語法。 會話不是很難的事,只要有相當練習機會。大概半年的專工實地練習,都可以成功。因為我們日常會話所應用的句極有限,日常需要的名詞、口頭話套總是說了又說,顛來倒去還是那些辭句。 學習英語的唯一正軌,不出仿效與熟誦,且仿效要是整句的仿效。學者最重要的,是學時必整句吞下,再整句吐出來。每日選二三句?;丨h(huán)熟誦。 用客觀歸納的方法學習文法,即時時注意字之形體變化及其用法。在讀本上,看見同類的變化,發(fā)生疑問,即求文法指示,以為解決。的了文法的指示后,又須時時在讀本上觀其應變,以為印證。 先將常用的成語學好,再將抽象的字代進去即可。 認生字,不應憑一次的強記,凡學一事,記一物,必經過相當?shù)钠陂g,丟在腦后,再來得第二第三次的經驗,這種經驗才不會遺忘。 但是所謂精讀,也有個方法,不是臨時抱佛腳,硬記下去所能成功。有四點最重要: 第一就是朗誦及朗誦之變通方式—默誦 凡字句,必求得聲音之正,然后念出來。聲音不正,腦中聲音的印象(auditory image)模糊,必念不好。腦中的印象清楚,在朗誦不便之時,也可默誦。 第二就是體會 背誦有活法與死法之別,鸚鵡能言的背法是無認識而無用的。正當?shù)谋痴b應與體會同為事,就是書上看了一句,得其句法句義,然后閉書體會其意義,試用英語說出。說不出再看書,再閉書,再體會,再嘗試,這是正當?shù)谋痴b方法。譬如我們看見一句I want to see if the bird is dead ,知道這see if的成語是很有用的,就閉書體會這個意思,看看傳達得出來否。用這方法,無論讀何書,都可凝神體會,默誦,自己試說一次,這樣讀書易得益處。但是讀音必清楚,不清楚就不易默誦,因為缺少那字句的聲音印象。 第三以成語或全句為主 譬如單記sharp字很難,學者最多在心中“sharp ---sharp –sharp –s-h –a –r –p –sharp 尖利”念了幾遍,然而因為缺少聯(lián)想的內容,這五分十分又便忘記。又如學claw 字,學者心中claw –c –l –a –w –claw 這樣念,也覺得吃力而無意義。但是如這樣念一句The woodpecker has sharp,同時可學claws,woodpedker,sharp,claws三字,三字又各有實在聯(lián)母的關系,記起來就省力。有時不必全句體會默誦,只須默誦有用的半句或一部便可。 第四(最重要)明白字的用法 所謂咀嚼,就是把字義用法精細的咀嚼出來。從前有學生來問我某字之義,我正答一中文譯語,而尚未講下去,他已滿足走開了,這種學生,英文一世也念不好。譬如某人的演講冗長無味,英文叫做tedious ,學生來問,我說tedious是“討厭”,學生滿足回去,啟一隅不以三隅反,后來做出論文,說在電影院看見前排一對男女卿卿我我的蜜語,甚覺討厭,就寫了一句I felt very tedious.這種人讀書不精,永無好成績,猶如不通的熟師,一世考不得功名。因為我們細把tedious 的用法咀嚼玩味一會,知道(一)冗長無味之演說書籍科目功課叫做tedious,(二)刺刺不休的人也可說是tedious,(三)事情麻也叫做tedious 對于語法,要精細地觀察,觀察書上不懂的地方,再查閱語法書,系統(tǒng)地學習。然后對于成系統(tǒng)的東西,反復誦讀,直至能夠脫口而出?!?/SPAN> 就是看英文書,不懂的地方要找語法書,找到這個體系以后,對這個體系進行反復的練習,達到脫口而出的效果。同時對于已經能讀懂的東西,也要加以練習,因為能讀懂,只能說明這個地方現(xiàn)在已經是你的passive knowledge了,要想成為active Knowledge,還是需要反復練習的。并且注意練習的目的,無非就是知道詞語在什么地方適用,某種意思如何用英語成語來表達。 所以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學英語,最快的方法就是看近一些的名著,既可以達到了解知識的效果,又可以在其中學習英語。要想成為一個系統(tǒng),可以這樣做:讀原著,查字典,查語法,總結段意,逐字翻譯成中文,再重新翻譯成英文。最后主要練習不會的詞,不會的語法簇,以及在翻回英語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不會的表達方式。當然平時背漢譯英方向的英語詞匯以及詞組也是很重要的,這樣就可以更加注意某些詞語在文章中是如何用的。 再加幾句,我寫完這篇感悟以后又接觸到在過去幾年學了四門語言的那個人。他強調要想流利地使用一門語言,就要強迫自己用這種語言思考,而不是將這種語言和母語來回翻譯(比如說看見某個句子,必須要想中文意思才能理解),不然就成了翻譯者,而非語言的使用者。我爸的母語是蒙古語,每次我叫他把我聽到的蒙語翻成漢語,他總是要想一會兒,有時候甚至找不到合適的詞來翻譯,蒙語漢語兩種語言他說的都不錯。但是又不得不不承認,在初學語言的時候,用母語來表示要學的語言的意思,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能很快理解單詞的意思。即使想用英英字典,也不要一上來就用韋伯斯特,用《朗文當代英語詞典》應該不錯,因為這個詞典貌似是用兩千基礎詞匯表達各種意思……要是有的英語意思看不懂,就得結合中文意思來理解了,就比如說“軸突”這種詞,用英語解釋那么一兩句,是很難理解它的意思的吧……但是一查中文,以看是軸突,學過高中生物的人一下子就懂是什么意思了。然后再結合著英語解釋,看看人家是怎么用英語表達軸突是怎么干活的~~ 上面講到,如果學會一種語言的基礎詞匯(具體多少應該看語言而定),一般能認識一篇文章的70%的詞匯;再學多一點,增加10%;再學就增加4%(不同語言可能這些數(shù)字會有不同,但大體就是這么個意思),所以基礎詞匯很重要,并且這里指的基礎詞匯一般都是一些很具體的,可以用圖片來表達其意思的詞(apple啥的),用圖片學會這些基本詞匯的意思之后,應該可以用英語表達一些稍高級抽象的詞匯,這樣也可以達到用英語思考的目的。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跟著大師學英語 林語堂英語學習方法摘抄及感悟
·評:如何才能把學生“請”進圖書館
·山西大學學生自制校園明信片走紅 共用時三個月
·北京:文化宮今年取消“六一”游園會
·全國婦聯(lián)將投1500萬元建150個兒童快樂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