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信號屏蔽器被拆,不得已“開包”檢查 今年3月份,正定縣某電信運營商反映,該公司頻繁接到用戶在撥打電話時出現(xiàn)信號時斷時續(xù)的情況。在檢查基站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后,向市無線電管理局求助,排查信號干擾源。3月25日,市無線電管理局通過無線電監(jiān)測車,最終在弘文中學高中部找到了干擾源。干擾源正是2009年底該校引進的信號屏蔽器。 由于信號屏蔽裝置的使用有嚴格的限制和規(guī)定,一般只在國家重大考試、高級別會議場合才能獲批使用,因此在市無線電管理局的要求下,弘文中學安裝的信號屏蔽器不得不拆除。 “屏蔽”手段失效,弘文中學高中部又采取了入校時“打開書包”的手段,試圖從根源上禁止手機入校。 校方介紹說,這個看起來比較“不人道”的作法,也屬無奈之舉。其實也不是翻學生的書包,而是主動讓學生將包打開,將包里的手機交給老師保管。 新生注冊時均簽協(xié)議,若違背就離校 不僅如此,該校還將手機等同為刀具、香煙、打架等“校園六害”之一,嚴禁帶入。新生注冊時,需家長、新生、舉薦人三方簽署保證書:“如學生有六害中的任何一項,學校將勸學生另行擇校,家長要配合學校工作。” 即使如此,“我們覺得學校也不可能完全管得住學生帶手機。我們反復向?qū)W生家長傳達這樣一個信號:中學生使用手機,已經(jīng)成為校園安全隱患,弊大于利,手機為男女生的非正常交往提供方便,中學生帶手機到學校很多是一種炫耀和裝飾,易引發(fā)攀比心理,容易形成不良的消費習慣,泛濫的信息垃圾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對學習造成嚴重影響,所以手機一旦進入校園將予以沒收暫代保管,到高三畢業(yè)時再返還學生。”校方表示。 反響 部分學生和家長支持,也有學生質(zhì)疑 “有一天晚上,我和其他的夜班老師在校內(nèi)巡查,發(fā)現(xiàn)一名學生在教室玩手機,責令他交出手機后,他還挺不服氣,說要到教育局投訴,說這侵犯了他的通信自由。”張輝說,有時候?qū)W生會把手機藏在暖氣片的夾層或者笤帚里。 本報記者在弘文中學采訪時,恰好是大課間,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理解學校的作法,并說家長也是支持的。但有的學生表示,菜刀可以在廚房使用也可作為兇器,那會不會在五金店或雜貨鋪要求實名制售賣?學生用手機有弊也有利,新事物要一分為二地看。 新聞延伸 國外也有類似規(guī)定 去年全國“兩會”上,黑龍江籍的全國人大代表尚慶蓮提案為:禁止學生帶手機進入校園,當時得到了熱議。 尚慶蓮的提案主要內(nèi)容是:中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多。上課時間玩游戲、發(fā)信息,影響自己和其他同學學習;手機的型號、款式、功能、價錢都成為學生攀比的對象;一些黃色短信流入校園,造成惡劣后果;手機短信還讓學生在考試時的“小動作”科技化了,代替了“傳紙條”。這些新時代的“拇指族”們的學習精力被最大限度地分散著,造成了學業(yè)質(zhì)量的下降和價值觀的迷失。但尚慶蓮的提案在提出一年后,并沒有部門答復她。 記者注意到,在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均對中小學生帶手機進學校有嚴格的規(guī)定,日本文部省致函全國校長,禁止手機入校。在芬蘭,有一項禁止給中小學生手機入網(wǎng)的規(guī)定。因為16歲以下學生使用手機,可能會損害兒童健康。
|
[發(fā)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