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高考不分文理科,這在2009年制訂國家教育規(guī)劃綱要時就曾引起廣泛討論,但2010年頒布的國家教育規(guī)劃綱要并未提及。這次《決定》則明確提到不分文理科。 高考()政策的每一次調(diào)整或改革都牽動萬千學子和家長的心 羊城晚報記者 陳秋明 攝(資料圖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guān)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 《決定》),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tǒng)一高考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tǒng)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高考不分文理科,這在2009年制訂國家教育規(guī)劃綱要時就曾引起廣泛討論,但2010年頒布的國家教育規(guī)劃綱要并未提及。這次《決定》則明確提到不分文理科?!拔睦聿环挚啤笔鞘裁锤拍??如果是回到以前的“全科時代”,那么必然加重學生負擔,如果不是,又將如何與考試、招生銜接? 不分科有利素質(zhì)培養(yǎng) 1997年,就讀于梅州興寧一中的何智以640多分的成績考上了華南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那一年,廣東高考實行的是全國統(tǒng)一的“大文大理”考試方案,俗稱“3+2”,即文科是考語文、數(shù)學、英語,政治和歷史,理科是考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和化學。 幾乎全國的高中生都一個樣,考什么就學什么。于是,在高二開始文理科分班時,文科生自然是把物理和化學晾在一邊,理科生便把政治和歷史拋在一邊。這樣的應(yīng)試模式延續(xù)至今。 何智一直對文科不感興趣,高二分科時選擇了理科。何智畢業(yè)后來到了廣雅中學當數(shù)學老師,2009年任教導處主任。崗位的轉(zhuǎn)換,才讓他意識到忽視文科學習帶來的問題——“很多場合要寫講話稿,還要寫好多材料。”這時才感覺“筆桿子不聽話”。盡管何智在工作之余會強化文科知識的學習,但這樣“補課”的效果遠不如求學階段高效。 何智認為,從今后對學生的素質(zhì)培養(yǎng)來看,不分文理科是好的,因為絕大多數(shù)行業(yè)需要用到綜合知識,文理兼?zhèn)鋵σ院蟮墓ぷ饔泻锰帯!稕Q定》提出“減少統(tǒng)考科目”,如果將其余后面的“不分文理科“一起理解,應(yīng)該是不會所有科目都要考試的,但也不排除回到以“大綜合”的模式,那對學生來說負擔就沒有減輕。 家長擔心加重孩子負擔 “高考文理不分科”這個話題,也引發(fā)家長們在網(wǎng)上的論戰(zhàn)。支持者認為:“分不分科最終都是要考試,分科更有利于培養(yǎng)專才,更有利于學生按自己的興趣學習。”不少家長贊同分科是認為這樣才能真正減負:“文理分科孩子們都喊累,如果不分,豈不是更累?” 反對者則認為,高中文理分科導致學生知識結(jié)構(gòu)嚴重缺失,“做一個健全的人就要全面學習知識,專業(yè)只是生活的工具?!?/P> 廣州某重點中學的楊老師告訴記者,實行文理分科之后,理科生就扎進了題海戰(zhàn)術(shù),嚴重忽略對文史知識的學習,以致有大學老師反映,理科生的論文寫得一塌糊涂。而對于文科生而言,缺少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也是有重大缺陷的。楊老師認為:“理科生沒有相應(yīng)的文科知識協(xié)調(diào),文科生沒有理科思維訓練,都會大大降低學習效率?!?/P> 采訪中,不少高校很贊同文理不分科。暨南大學()招辦主任黃躍雄表示:“現(xiàn)在大學都要開展‘通識’教育了,更不要說中學了?!?a target='_blank'>廣州大學招辦副主任利盛煒也認為,對于綜合性高校而言,文理不分科影響應(yīng)該不大,同時,文理不分科可能對考生的要求會更高。 “目前高考不分文理科只是方向,具體細則還沒有出臺?!焙沃钦f,如果文理科都考,就會加重學生負擔。他認為比較好的方式是借鑒國外或者港澳的做法,把學校的功能定位為教學, 然后把考試交給社會,由高校自主招生?!皩W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若干科來考試,再結(jié)合高二的水平考試,還有平時參加社會活動以及獲得的各種獎勵向高校提出入學申請?!?/P> 著名教育專家熊丙奇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只有考試和招生分離、突破集中錄取制度,如果不向這方面著力,而只是在考試科目上做文章,哪怕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改革的價值仍將十分有限,甚至會出現(xiàn)新的問題。 鏈接 廣東高考改革演變 從1999年至今,廣東高考進行了大概5次改革。 1999年之前,廣東高考基本和全國大部分地區(qū)一樣,采用統(tǒng)一的方案,即“3+2”模式。 1999年,進行“3十X”方案試點,采取語、數(shù)、英3門算總分,外加一個“X科”作為錄取資格線。 2000年,推行“3+綜合+X”,并連同原先的“X科”,采取兩個資格線辦法。 2001年至2006年,調(diào)整為“3+綜合+X”模式,采取語、數(shù)、英、綜合、X等5門算總分的辦法。 2007年:開始采用“3+文科基礎(chǔ)/理科基礎(chǔ)+X”的考試模式,恢復(fù)了文理科的區(qū)別,文理科分開劃線錄取。計分方式從標準分恢復(fù)為原始分,開始采用綜合素質(zhì)測評。 2010年至今:實施3+文/理綜合模式,并進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考試成績與錄取掛鉤。高考成績、學業(yè)水平考試等級和綜合素質(zhì)測評共同作為考生學業(yè)測評的依據(jù)。 高考外語政策沿革 自1952年實行全國高等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起,外語就是必考科目。1978年高考外語開始全國統(tǒng)一命題。 在隨后的多次高考改革中,外語一直處于核心考試科目,包括1995年廣東實行的高考“3+2”改革,1999年實行的高考“3+X”改革中,外語都是3門核心科目之一。 2004年廣東開始高考獨立命題,2007年實行新的“3+X”改革,2010年實行“3+文科/理科綜合”改革,外語都穩(wěn)居核心科目。 在考查形式上,廣東2002年設(shè)立“英語2”選考科目,2004年開始采用“人機對話”方式進行英語聽說考試,2007年,英語聽說考試首次提前到正式高考之前。 2011年起,廣東高考英語科目正式明確分為筆試和聽說考試,參加英語科目考試的必須參加英語筆試與英語聽說考試。英語聽說考試分值占英語科總分的10%。(羊城晚報記者 陳曉璇) (羊城晚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guān)閱讀:
·北京中高考英語減分課時不減 小升初或調(diào)整
·熊丙奇:只在考試科目上做文章改革價值很有限
·清華2014年自招“拔尖計劃”出爐 最高降60分
·清華浙大等六校招寒門學子:最高降60分錄取
·謊稱可提供高考答案騙5000元獲刑7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