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名校而言,狀元爭奪戰(zhàn)已化為一場爭奪眼球之戰(zhàn):招了40個狀元,便會成為媒體焦點,也能成為次年招生的資本。 在某篇報道中讀到這樣的描述:得知某省狀元的信息后,北京大學招生老師連夜趕去,午夜1點方到狀元家鄉(xiāng),想說服其報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招生老師也聞訊趕往。這便是一年一度的名校招生大戰(zhàn)。 但凡經(jīng)過高中學習的人都知道,在一所高中,前三名甚至前十名的差距極小,在歷次考試中,也常常是各有勝場,很難說誰的學習能力一定比誰強。以此類推,在一省高考(精品課)中,前10名甚至前100名的差距同樣極小。同樣,但凡做過大學教師(甚至只要有過大學經(jīng)歷)者也多少清楚,在一個大學的班級中(高考成績常常接近),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其高考成績并不成正相關。在北大熱門專業(yè)中,似乎也不會是狀元的表現(xiàn)普遍好于榜眼、探花;也有媒體曾報道,歷年的高考狀元并不是各行各業(yè)學科帶頭人的主要來源——不過,比例大概也不會低于榜眼、探花。 總之,這個高考分數(shù)接近的“尖子”群體,無論在高中時抑或進大學后,他們的學習能力大概均不相伯仲。那為何名校的招生之戰(zhàn)常常演變成狀元爭奪戰(zhàn)?實際上,對名校而言,這已化為一場爭奪眼球之戰(zhàn):招了40個狀元,便會成為媒體焦點,也能成為次年招生的資本。若是40個榜眼或400個各省前10名,即使進大學后能力相等、表現(xiàn)同樣優(yōu)異,但因其不能吸引眼球,不能成為次年招生的資本,故幾乎無人在乎,至少不可能得到狀元類似的在乎。名校為了吸引狀元(次一等的高校則為了吸引高分學生),開出種種條件,有的高校甚至開始討論為高分學生開設小班,配最好的師資“開小灶”。這一切其實指向同一個問題:高校此類行為和思維方式到底是為了學生,還是為了高校? 高校不應如此勢利。之前有北大學生參加“我是演說家”節(jié)目時曾說:我們不是為了適應社會,而是為了改變社會。高校之間的狀元爭奪戰(zhàn),已不僅是適應社會,而是為了自己迎合社會,受著功利化社會風氣的影響,也配合甚至加強了社會風氣功利化。大學若如此功利,又怎能避免學生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又怎能使這個社會更好!高校,尤其是名校,應有自己的氣度與擔當! (作者為華中師大教師) (南方周末)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時評:狀元爭奪戰(zhàn) 名校夠勢利
·清華北大上演搶人大戰(zhàn) 專車接送高分生
·山東盲人高考生摸出554分 盼和普通學生一起學習
·山東無臂考生用腳答出591分 欲赴青島讀物聯(lián)網(wǎng)專
·清華北大搶狀元 捅破應試教育癲狂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