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找工作他們意外被騙 警方發(fā)布近期詐騙案例 春天到了,南京又迎來了大量民工兄弟返程打工的時節(jié)。然而,騙子們也盯上了,設下一個又一個招工陷阱,對民工兄弟們使詐行騙。 南京警方整理相關招工詐騙的案例,給民工兄弟們提個醒,防止上當受騙。 陷阱一:“中介費”陷阱 典型案例: 前不久,初次進城打工的王某在秦淮區(qū)一私人中介找工作。交完100元中介費、150元存檔費之后,中介公司讓王某回去等信兒,并保證一周內(nèi)給答復。 結果這一等就是10多天,也不見中介答復。在王某的再三催促下,中介公司又提出了新要求,要其到指定的醫(yī)院進行體檢開健康證明。隨后,王先生被介紹到一家個體皮鞋修理鋪上班。 本以為工作有了著落,沒想到皮鞋修理鋪只愿意付王某800元的月工資,還不包吃住。王某難以接受,找到中介理論想退回中介費用,結果中介卻說已介紹工作,不予退費。 王某向秦淮區(qū)機場派出所報警。民警調(diào)解剛結束,又來了一批人報警,情況和王某一模一樣。民警隨后將這家招工單位負責人韓某帶回派出所,進一步調(diào)查。 警方分析: 一些不法分子打著職業(yè)介紹所的牌子介紹工作是虛,騙取錢財是實。其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想方設法騙取報名費、體檢費、培訓費、服裝費等。二是交證交錢抵押,一些機構常要打工者交出身份證、畢業(yè)證等證件,或以交培訓費、保證金為由讓就業(yè)者交一定數(shù)額的押金。三是試工試用,沒完沒了。 警方支招: 找職介所要找證件齊全的合法單位,不要找那些沒有證件的公司,以免交了費后對方消失。盡可能直接到用人單位求職,并且要注意拒交各種名義的費用。任何招聘單位,以任何名義向求職者收取抵押金、風險金、報名費、培訓費等行為,都屬非法行為。求職者遇到此類情況,要堅持拒交。 陷阱二:“假高薪”招式 典型案例: 去年剛大學畢業(yè)的李某(女性)在家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今年剛過完年就匆匆踏上南下的列車,到沿海地區(qū)來碰碰運氣,一連幾天求職碰壁。 偶然中,她發(fā)現(xiàn)公交站臺上的小廣告:“日薪千元,當日結算,另有提成?!崩钅掣鶕?jù)廣告上的電話指引來到“會所”,回答了幾個簡單問題后就通過了面試。 天上真的會掉餡餅?李某隱隱感覺到不安,隨即要求離開,但是原先慈眉善目的面試者,突然面目猙獰拉著李某不讓走,口口聲聲許諾要帶她去外地上班,要求其簽訂合同,僵持不下李某以報警相威脅才得以脫身。 回到賓館后李某越想越覺得不對勁,上網(wǎng)搜索才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上流傳著很多假借高薪為由,誘騙他人從事不正當職業(yè)或者騙取高額費用的例子,于是李某果斷選擇了向秦淮警方求助。 警方分析: 一些用人單位開出誘人的高薪讓你就范,在這些招聘單位中有酒店、賓館、公司等,招的大多是文員、公關人員。可在高薪的背后常常等待你的是超負荷的工作量,或以金錢和暴力迫你從事違法違規(guī)的工作。 警方支招: 遍布大街小巷的小廣告本身就是非法的,而一些招聘單位對于其業(yè)務描述含糊其辭,躲躲閃閃更要警惕。同時對于一些似乎可以不勞而獲得的“好”工作,千萬要擦亮眼睛,其許諾的職位、薪水多是空中樓閣,子虛烏有。 陷阱三:“大公司”騙局 典型案例: 1個月前,張某到安德門民工市場應聘,次日就有一個楊姓老板給他打電話稱,公司準備聘用他當財務主管。張某非常詫異,因為他并沒有會計證,也根本不懂財務知識。但楊某卻說:“不懂可以學,現(xiàn)在公司也就是計計賬,你肯定沒問題,工資2000多,包吃住?!?/p> 讓小張想不到的是,楊總竟開車把他帶到了位于板橋的公司。公司規(guī)模也不小,六七個人,租了將近一層樓,有辦公室,也有宿舍,還有食堂,電腦打印機傳真機一應俱全。 可上了幾天班,小張又覺得有點奇怪。他在公司基本不做什么事,只是看看報,上上網(wǎng),閑得無聊,而其他同事也大多如此。 過了幾天小張得到了楊總的第一次通知,要求他辦理一張銀行卡,作為公司的賬戶,并一次性往這張卡里存入了90余萬。過了幾天老板帶上小張去銀行取錢,說談成了一筆大生意,隨手抽出了6000元給小張作為獎金,并通知他元旦放假讓他節(jié)后再來。 可一個節(jié)日過去,小張回來上班卻發(fā)現(xiàn)單位已經(jīng)人去樓空。雨花警方接警后發(fā)現(xiàn),小張身陷詐騙團伙。嫌疑人楊某用假礦粉騙取梅山某公司信任,弄到了這90余萬的貨款,幸好小張及時報警,警方很快鎖定目標,一舉抓獲6名嫌疑人。 警方分析: 騙子看中的可不是應聘者的能力,而是其身份,說到底就是一個身份證而已。騙子在從事違法犯罪的時候,利用打工者的身份去掩護自己,躲避警方的追緝,從而將打工者當成了替罪羊。 警方支招: 首先要斟酌清楚自己的條件和特長,看自己是否能為用人單位創(chuàng)造良好的效益,是否能對得起“高薪”。在確定自身條件并不能達到以上層度時,則要在心里多打幾個問號:為什么他們會錄用我?多長個心眼便少一分受騙的可能。(通訊員 秦公 雨軒 記者 徐寧) (金陵晚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啟德推“功能性”學游 總有一款適合你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考生94%止步初試 考生復試須素
·為找工作他們意外被騙 警方發(fā)布近期詐騙案例
·兩會代表委員關注青年創(chuàng)業(yè)
·教育部副部長: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不以升學為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