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9日,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舉行教育專題報告會時,向教育界人士透露了教育改革動態(tài)。 新聞背景 4月19日,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舉行教育專題報告會時,向教育界人士透露了教育改革動態(tài)。全國高考()改革方案初定為考語數(shù)外三門,外語一年兩考,再讓學生選考三門,按五級制評價。 筆者的女兒現(xiàn)在讀初一,應該在2019年參加高考,屆時,按照高考改革路線圖,新的高考模式已經(jīng)推行,女兒的日常學習和素質培養(yǎng)模式要受其引導,教育權益乃至命運要受其影響。因而,筆者近來對有關高考改革的新聞頗為關注,在看到朱永新教授披露的高考改革信息后,筆者產(chǎn)生了一些困惑,也有一些建議。其一,新的高考模式怎樣縮小乃至消除地域錄取差距?如果北京、天津甚或內(nèi)蒙古、西藏等地的錄取分數(shù)線還是比其他地方低一二百分,如果其他地方的學生更加努力,也考出了更好的成績,但依然不能考上某大學或根本考不上大學,而前述地方的學生并未付出同等努力,考試成績也較低,卻能夠輕松考入某大學,那么,這樣的高考模式還是不公平的、不成功的。筆者以為,我們應該推行全國統(tǒng)考統(tǒng)錄,實現(xiàn)三同一,即同一本教材,同一張試卷,同一個錄取分數(shù)線,這樣,地域錄取差距就不復存在了,高考移民現(xiàn)象就徹底消失了,異地上學、異地考試的問題就解決了。統(tǒng)考統(tǒng)錄有利于選拔最優(yōu)秀的人才,符合民意期待。當然,政府應該大力推進教育資源的均衡,提升偏遠落后地區(qū)、農(nóng)村地區(qū)的教育質量。其二,“3+3”高考模式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在文理分科的模式下,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已經(jīng)很大,如果文理不再分科,學生面面俱到,需要學習的科目就要增加3科左右,學習就會更緊張,壓力就會更大,這與減輕學生負擔的教育改革總思路是相悖的。筆者建議,從高一開始,應該允許學生自由選修必考科目之外另外三科,并普遍降低各科難度,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其三,英語是否應該計入高考總分?之前,傳出過一種消息,稱英語一年兩考或多考,達標即可成為升入大學的一個條件,這樣,也能保證英語的教育質量,又會對英語教育畸熱的現(xiàn)象進行糾偏。筆者支持這種方案,不支持把英語考試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其四,高考成績?nèi)绾挝杖粘Tu價?高考應該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模式,把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表現(xiàn)以及綜合表現(xiàn)納入最終的成績,這就需要給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確定一個適當合理的考核范圍和占比,并設計出公開、科學、嚴格、透明的日常評價體系,以確保評價的公正公平。其五,不規(guī)范的高考加分、降分錄取、特招現(xiàn)象是否會失去市場?1946年,梁再冰、馮鐘璞、梅祖芬這三個女孩報考清華大學()落榜,而她們的父親分別是梁思成—清華大學建筑系主任、馮友蘭—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梅貽琦—清華大學校長。1957年,一個叫翁如璧的女孩,重蹈了上面三個姐姐的“覆轍”:報考清華大學建筑系失敗,被第二志愿的大學錄取。翁如璧的父親翁獨健時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筆者希望,這樣的故事在新的高考模式中能夠成為常態(tài),也就是說,無論考生是誰,其父母是誰,在高考面前,人人都平等??傊痪湓?,筆者希望新的高考模式能夠帶來更科學更健康的教育模式,能夠增加教育的公平和希望,這應該也是其他所有家長的心聲。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72.7%受訪者支持高考分為技能型和學術型
·高三女生因籃球特長保送北大 6隊友同進重點
·高考改革可能成熟一項推出一項
·腦癱少年即將迎來高考
·高考變革,拔尖學生如何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