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下,一些高考狀元成了“暴發(fā)戶”。高考結束后,高考狀元成了企業(yè)、政府、學校等各方追逐的對象,重獎事例屢見不鮮。近日,一項調查顯示,68.3%的受訪者反對重獎高考狀元。 高考()作為一個沒有硝煙的競賽場,自然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高考狀元作為金字塔塔尖,不僅收獲了狀元的頭銜和標簽,還收獲了來自政府、企業(yè)和社會各種各樣的肯定和激勵,真可謂名利雙收。高考狀元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除了公眾對優(yōu)秀學子的樸素感情,還裹挾了太多的功利和算計的因素。 重獎高考狀元通常都打著獎掖先進、資助寒門學子的旗號,從表面上看頗具說服力。然而,狀元們在高考中脫穎而出,既得到了對自身學習能力和艱辛付出的肯定,也得到入讀名校、獲取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機會,這何嘗不是一種激勵?更何況,在高考狀元所就讀的名校里,幾乎都建立有獎助貸勤補等完備的學生獎勵與資助體系,哪怕高考狀元家境再貧寒,依然可以順利入學。 那些投放在高考狀元身上的資源,原本可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現實情況卻為何相反呢?重獎高考狀元的背后,是一種勢利的教育觀。勢利作為一種社會心態(tài),其作為一個行為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愿意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導致資源集中在那些擁有較多資源的人手中,而對一般民眾以及弱勢者冷漠甚至不屑。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這樣的勢利教育觀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不論是“只給重點班裝空調”,還是將獎助學金和“211大學”、一本等“門檻”掛鉤,抑或打著五花八門狀元旗號的“狀元經濟”,以成績論英雄,將不同成績的學子們進行了三六九等的人格劃分,有的人盆滿缽溢,有的人卻面臨無錢上學的困境。 更進一步說,高考狀元需要激勵,卻不需要謬賞。所謂“謬賞主義”,用著名社會學家孫立平的話說,就是將應該的提升為要褒獎的,將不太應該模糊為應該的。重獎高考狀元作為謬賞主義的一種產物,進一步加劇了教育的浮躁和功利。高考狀元作為一個可供消費的符號,成了人們追名逐利的工具,何嘗不是一種教育的悲哀。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只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高考狀元只是極少數成功的個體,在他們的背后,還有多少默默無聞卻需要幫助的求學者?走出重獎高考狀元的誤區(qū),少一些勢利和謬賞,讓那些急需幫助的學子得到及時、有效的社會支持,這不僅是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更是教育價值觀念的更新與重塑。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甘肅:三本、高職(專科)批分數線8日公布
·探尋:招考舞弊層出不窮是教育之責還是社會之
·高考時評:重獎狀元背后的勢利與謬賞
·云南:多個省外院校三本錄取線不輸二本線
·亂象頻出 探究中高考加分的困局與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