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金學思 母國光,1931年生于遼寧錦西。1952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物理系后,留校任助教。1958年后,任南開大學物理系講師、副教授。1983年后,任南開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南開大學副校長。1986后,任南開大學校長兼現代光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研究生院院長,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應用光學學科組副組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8月當選為國際光學委員會第17屆副會長。 母國光教授先后獲得“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國家發(fā)明二等獎、三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光華科技一等獎等多項榮譽和獎勵。他在多年從事一線教學工作基礎上編寫的《光學》教材,獲得國家級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 光學泰斗母國光院士前日辭世 前日,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光學學會原理事長,天津市科協(xié)原主席,南開大學原校長母國光教授因患淋巴癌醫(yī)治無效,于當日16時08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1歲。南開大學為母國光院士在新開湖畔、圖書館(老館)設立了靈堂。從昨日早上起,前來吊唁的人就絡繹不絕,靈堂還將設立兩日。4月16日,母國光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將在北倉殯儀館仙苑廳舉行。 昨日記者在現場采訪了母國光院士生前共事40余年的同事、最后四年身邊的助理以及晚年帶的幾位博士,了解母國光院士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家風范,以及生命最后時期的一些感人細節(jié)。 從昨日早上起,前來母國光院士靈堂吊唁的人就絡繹不絕。老圖書館門口的花圈已擺滿正門兩側臺階。 記者在現場采訪到了母院士生前所培養(yǎng)畢業(yè)的最后一屆博士生,四位弟子中除一位身在大連,其他三位聞訊后都不約而同地趕回來拜祭恩師。從攻讀碩士研究生起就師從母院士的張斯文告訴記者,母先生職務很多、工作很忙,但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關心。除了關心科研情況以外,對生活方面也常常問這問那。“感覺上有時候對母先生有一種親情,像父親一樣。師母遲老師對我們也像對自己的兒女?!睆埶刮膭忧榈卣f道,“母先生經常樂意說的話是‘做好自己的事’,他認為只有每一個人都把自己應該做的做好了,社會才會越來越好?!?/p> 這一屆博士生每年過年和教師節(jié)的時候,都會到母國光先生家中看望恩師?!敖衲甏汗?jié)前見到先生,感覺他的精神狀態(tài)還很好,沒想到就這樣離開了人世?!绷硪晃坏茏觿r感慨道,母先生的科研精神讓他的弟子們受益匪淺,他常常告訴這些已經是博士的弟子們“不管你現在到哪一步了,都要把基礎打扎實了?!?/p> 回憶起對母院士的最初印象,張斯文覺得他“像位老伯伯,常穿一身運動服,戴著藍帽子,身體好的時候還騎著自行車。特別和藹,一點也不會感到‘院士’‘校長’之類的威嚴”。張斯文告訴記者,母先生去世后她去看望師母時,母先生家里的門鈴響個不停,有太多的人趕來吊唁他,因為他待人友善,人們對他感情很深。 前來吊唁老校長的更多是與母先生從未謀面的在校學生,一位南開大學信息科學學院姓陳的女同學在靈堂吊唁后含著眼淚告訴記者,“雖然與母先生從未有機會交流接觸,但對這位為南開做出很大貢獻的老先生的逝世真的感到沉痛?!边€有的學生說,母先生把南開大學光學方面的科研能力帶到了很高的高度,今天的我們都受益于先生昨日的貢獻。 一位在南開大學其他學院任教的老師路過靈堂才獲知母先生去世的消息,呆呆地看了許久,嘴上念叨“母校長應該才70多歲吧”,然后不斷地搖頭感嘆。當記者問到這位老師對母院士的印象時,他說雖然與母校長接觸不多,但印象中母校長是一位書卷氣很濃的校長、很正派,有長者之風。即使當著校長,也沒有絲毫“官氣”。 攝影 金學思 在醫(yī)院度過最后的生日 從2008年起,南開大學副教授趙星畢業(yè)后就在母院士身邊做助理。趙星告訴記者,母院士病發(fā)入院后沒幾天就是其81歲生日,趙星和研究所的幾位同學為讓老先生高興高興,便買了蛋糕在病房內為其慶生。當天母院士顯得很高興,平時就愛吃甜食的他很有食欲,吃完一塊蛋糕后,妻子怕他吃多不好就拿開不給他喂了,此時老先生已不能說話,就張著口看著妻子,妻子隨即又喂給了他一塊蛋糕。本以為是老先生病情好轉了,誰知轉天他就陷入昏迷,此后再也沒有清醒過來。 “先生生活上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壁w星說,前兩年先生身體好些的時候,每天早上9:30準時開始工作一直到12點結束,中午休息一會兒,下午3:30繼續(xù)工作到5:30。同時會一直堅持游泳鍛煉到2010年身體不行后為止。隨著身體行動不便,深居家中的老先生仍然堅持鍛煉,為防止摔倒,隔一段時間會推著輪椅走幾圈。 與此同時,老先生眼睛視力不太好,看文件時由趙星幫忙念。但是他依然會每天通過iPad將相關南開大學校園網、門戶網等網頁放大后,來獲取南開大學最新動態(tài)及國內外時事。趙星說,老先生還十分喜愛和年輕人交流,對身邊年輕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十分關心并經常問到,生活中給人感覺十分樂觀開朗,老先生情緒低落或有心事時一般也不會輕易表露出來,會藏在心里。 做事有原則 做人很平易 1970年起就和母院士一起工作,現已退休的原南開大學光學研究所副所長方志良教授說:“我剛到南大時,母院士當時還是一名講師。這40多年來,我見證著母院士一步步地從講師到最后成為院士、校長,在南開大學成立研究所,一手創(chuàng)建碩士點、博士點,取得科研上及事業(yè)上的各項成就。他是一個平易近人做事又很講原則的人,后來任校長、研究所所長期間,周圍人對其十分尊重且敬佩,和他的做人與做事認真,總是力求完美密不可分?!?/p> 趙星說母院士重病后,對工作依舊十分投入。去年,母院士仍然坐著輪椅參加了全國院士大會。去世前母院士十分關心三件事,第一就是他帶的最后一批未畢業(yè)的兩位博士研究生,常常讓趙星向學生轉達要好好做論文。第二件事就是南開大學光學研究所的發(fā)展情況,關于研究所的發(fā)展、人才引進等他都會過問,有會議也會坐著輪椅到場參加。第三件事就是對于國內當前光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很焦急,特別是對于當前年輕一代光學領域的院士較少,經常勉勵年輕人要多鉆研多出成績。之所以80歲高齡帶病參加院士大會,就是希望為光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多爭取一些機會。(天津網)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fā)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