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阿內特,這位近50年奔波于世界各大戰(zhàn)地第一線、榮獲普利策國際報道獎、至今獲得57個主要新聞獎項,世界聞名的戰(zhàn)地記者,自2007年起,受邀在中國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開設課程,舉辦系列講座。 中國新聞業(yè)的新生力量 就彼得·阿內特在汕頭大學執(zhí)教一事,美國《紐約時報》近日進行了報道?!案郧暗耐聜兘忉屵@件事可花了我大力氣了”,阿內特說,“可能是我作為記者的本能決定了我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中,這是一次充滿挑戰(zhàn)與探索的旅行”。 阿內特只是國際上眾多來華授課的著名記者之一。對于他們自己來說,這可能是一種挑戰(zhàn),而對于中國各高校來說,他們的到來無疑是為中國新聞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出一股新生力量。 根據(jù)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建國的調查,從2001年到2008年,來華教師和學者從50112位增加到48萬位。中國各高校共1000個左右的新聞學院也亟需通過引入國外智力提升教學質量,需要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更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大學生們需要接觸更加多樣的教學理念。 曾任路透社臺北新聞站新聞部主任、路透社香港記者站大中華公司新聞首席記者的道格拉斯·陽現(xiàn)執(zhí)教于復旦大學國際新聞專業(yè)。“陽老師每堂課都會對我們的隨堂寫作能力和聽課反響進行小測驗”,復旦大學2010級國際新聞專業(yè)碩士生李怡說,“期末考核注重平時成績,不以期末考試決定一切,這點和我們有很大不同?!?/p> 中西結合好處多多 “重點在于國際化與全球化,而不是西方化”。面對越來越多的西方元素出現(xiàn)在課堂中,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共關系與戰(zhàn)略傳播研究所所長董關鵬表示,并不擔心中國新聞學院的高等教育會受到過多來自其他方面的影響。 一直以來,對中國新聞業(yè)的形象,歐美媒體爭議很大。由于對中西方新聞學教學方式碰撞的擔憂,國際上曾有很多聲音并不看好外國記者來華教課。 “中外結合很流行”。陽老師卻肯定地認為中西結合可以幫助新聞專業(yè)學生學到更多?!爸袊瞄L的理論基礎、新聞素養(yǎng),與西方擅長的實踐技巧如果能結合起來,無疑對學生有好處,尤其是在注重實際工作的新聞學中,很多學生都希望成為一線記者,而不是學術人員。” “對于學生來說,把所有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和實踐需要很長時間?!爆F(xiàn)于汕頭大學教課、曾經(jīng)擔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副總裁的彼得·赫福德說,“但是我們不少老師堅信他們總會做到的”。 初次接受新的教學方式以及龐大而復雜的信息量,學生容易產(chǎn)生迷茫的感覺。“我會通過分組討論和練習,鼓勵學生培養(yǎng)自主思考能力,而不是僅僅告訴他們該思考什么?!标柪蠋熣J為一些西式教育手段可以幫助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主辯證思維能力和價值觀。 尊重外教學術自由 “課堂之外的交流,更有助于我們思辨性的提高”。赫福德教過的2008屆廣播電視新聞學本科生敘述道。 2008年美國大選時,汕頭大學曾派出8人學生記者團前往競選現(xiàn)場采訪?!爸蒙砥渲械娜耍瑫貌煌趪鴥让襟w的角度來看問題?!焙崭5碌膶W生評價起學長時,羨慕的感覺油然而生。 美國記者來華后言論自由能否實現(xiàn)?《紐約時報》數(shù)位專欄作家曾就此話題展開激烈討論。對此,董關鵬表示,中國的言論環(huán)境在西方人眼里已經(jīng)取得新的進步:“現(xiàn)在每個人都可以發(fā)表言論,可以表達自己的價值觀?!钡瑫r,他并非毫無顧慮,“問題是學生不一定能接受所有的立場?!?/p> 這個話題學生也有發(fā)言權。“每個國家的文化環(huán)境氛圍都不同,對有些問題存有爭論也是事實?!焙崭5碌膶W生評論道,“老師上課都很專業(yè)地就事論事,專注于課程內容,基本不會將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我們?!?/p> 記者們在展示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他們自身也需要足夠的機會來施展才華。“對于我自己來說,校方給予了大力支持”。陽老師對他在中國獲得的學術尊重表示認可,“我有充裕的自主備課空間”。 “我相信我可以在社會尋找到一切真相。這也是我獻身于記者行業(yè)的動力。”阿內特的話或許也是很多其他來華教課的記者的心聲。他們在與中國學生分享學術智慧的同時,也愿將記者的最高職業(yè)信條傳達給每個未來中國新聞業(yè)的從業(yè)者。(李天王琛瑩)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fā)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