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老師像導游……而不像園丁,修剪掉我們不聽話的枝丫,最終讓我們長成了只會聽話的植物”。這段文字,出自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的作文,題目叫作《園丁與導游》。教師節(jié)當天,被班主任老師作為一份特殊教師節(jié)的“禮物”。(9月11日《新快報》) 這位小學生的作文振聾發(fā)聵。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告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教師是辛勤的園丁。這種約定俗成的比喻,從來沒人去質疑過。因為大家覺得園丁恰恰是教育的本意。 在這位學生看來,如果孩子是花草,老師是園丁,已經(jīng)種在花園里的花草“命運都是已經(jīng)安排好了的”,就像“牡丹不會變成玫瑰,百合不會變成月季”,花草們只能被動地吸取養(yǎng)分然后長大,卻“沒有自己的想法”。 園丁這個詞本身沒有錯,但其衍生出的園丁修剪思想,學生被動發(fā)展的教育潛意識卻深刻影響學生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講,其就是應試教育的精髓。作家熊培云在其《教育不是捕鼠器》一文中列舉了《哈佛家訓》的一則寓言:小兔子是奔跑冠軍,可是不會游泳,有人便認為這是小兔子的弱點。于是,小兔子的父母和老師就強制它去學游泳。結果兔子耗盡大半生的時間也沒學會。在功利教育觀下,我們的教育異化為了一連串的“禁止”,忘卻了告訴學生該怎么樣。 老師成為導游,意味著老師是一個引導人,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去成長。電影《死亡詩社》里原本缺乏朝氣的學生重返生機,基廷老師用了什么教育絕招嗎?沒有!他只是不再給孩子枷鎖,只是帶領他們朗讀《哦,船長,我的船長》這首詩,讓孩子們從中獲取不同的理解。 每個學生都是自己命運的船長,他們完全有掌握自己命運之舵的能力。教育的成功不是把他們夢想的船只鑿沉,而是充當吸引他們正確前行的燈塔。(劉義杰) (湖南日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新學期家長為孩子書包稱重 部分超過11斤
·江蘇今年錄取77名空軍飛行學員 3名女生
·“導游說”呼吁教師角色轉型
·兒子患腦癱 媽媽辭職專心陪讀母子成同桌
·十年來逾七億人次參與全國科普日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