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D團隊漫畫像 當我返回SEED團隊火鍋聚餐的房間準備拍照時,一個豎著眉毛、大喇喇地走來走去的男生,帶著其183cm的海拔和70分貝的男中音,無疑是整個屋子里最扎眼的人。和平日不同,社交網(wǎng)絡上的叢樂,有著渾然天成的青年領袖和科研達人范兒——在Science和Nature發(fā)表過學術論文、即將從哈佛生物醫(yī)學博士畢業(yè)的他,時刻牽掛的除了那些實驗室的瓶瓶罐罐,還有一個叫做SEED的東西。 SEED,全稱哈佛公民與社會創(chuàng)新種子班,一個孵化有公民意識的公益領袖的青年社區(qū),每個夏天招收30位海內外華人青年在哈佛和清華各參與一周培訓。時任2014年第三期SEED的執(zhí)行書記之一,叢樂的時間除去花在一個徹夜燈火通明的世界頂級生物研究所里做實驗,每天睜眼閉眼間的閑暇基本都拱手給了SEED。 心累,應該是所有完美主義者同時遭遇愛心泛濫時不可回避的窘境。 大二暑假去青海支教,去之前叢樂就打定主意要真正做點什么。他做了很多具體計劃,并和同伴一起給當?shù)睾⒆觽儽橙チ艘蛔?ldquo;小圖書館”。不過,當這只清華的小隊伍順著陡峭的盤山路,盡力去忽視一路那些翻在懸崖下的事故車輛,鉆進青海高原深處時,這個全國百窮縣的壯麗風景和貧瘠生活的巨大對比深深震撼了他們。 叢樂問孩子們,“你們平時看些什么書?”得到的回應只有黯淡的眼神。一本課外讀物都沒有的循化縣卻在一個教室里鎖著上百臺電腦,因為沒有人會操作,這些政府捐來的電腦呆在那靜靜落土,幾乎無人問津。 “幫一個學生,只是一個學生;幫一個老師卻能幫無數(shù)學生,”叢樂幡然醒悟,于是開始和同伴們對老師進行培訓,搭建局域網(wǎng),普及使用電腦進行教學的方法。 叢樂可能沒有意識到,那一瞬間燃起的雄心壯志其實在六年后初遇SEED時如出一轍。2012年8月,經過七個月人仰馬翻的籌備,SEED首期在哈佛肯尼迪學院舉辦。最后一天,種子學員們進行項目展示,叢樂被女朋友拉去旁聽。“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中國有這么多,真真正正特別有理想的人,”坐在我面前的叢樂陷入了回憶,“理想主義是最能打動人的。” 種子班里有很多愿意奉獻一生做公益、不求經濟回報的人們,比如搞鄉(xiāng)村教育的唐明子和王希睿、致力農民工維權的冷星火等,他們身上的真摯至今讓叢樂難以忘懷,一談起,眼中就放出光來。“我很感嘆,同時也覺得很可惜,因為發(fā)現(xiàn)不管是SEED還是一些種子們做事的方式并不是最有效率的,”字斟句酌之后,叢樂從思緒中抬起頭,望向窗外,“也就是那一刻吧,我決定加入SEED,讓她變得更好。” 接下來的故事不輸于任何青春劇的劇本。在第二期種子班的籌備過程中,叢樂和袁融,兩個同畢業(yè)于人大附中而今又同在波士頓做PhD的好基友,把他們當年在學生會并肩工作的默契帶到了SEED,幾乎以二人之力完成了整個第二期種子班的招生工作。 叢樂打開他的dropbox給我看他們當年做的工作文檔,鼠標一直滾下去,沒有盡頭。SEED招收的學員由于他們二人的努力,第一期80%海外留學生到第二期變?yōu)楹韧飧饕话搿:芏喾N子項目,包括致力為NGO提供品牌傳播的Na+、最早在國內傳播社會創(chuàng)新的主題網(wǎng)站Bottledream.com,之后都得到了更多關注和扶植。更多的種子則播散在各個角落,從各行各業(yè)繼續(xù)他們對一個美好中國的追索。 “制度和規(guī)范才是真正能傳承下去的,改變SEED淪為一個大Party的命運。”談到在體制內受的訓練,叢的眼里不時冒出一點狡黠,“我們那一屆在人大附校學生會開創(chuàng)和確立的很多工作,很多年后回去看,依然被傳承保留了下來。”從第二期的籌備開始,叢樂給自己設定的核心任務就是推動SEED的規(guī)范化和流程化。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轟轟烈烈地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走在97、98年的中關村,生于此長于此的小叢樂最愛站在街頭,看滿街人熱火朝天地組裝電腦。不久后,成為第一代瀛海威的用戶的叢樂和那個時代無數(shù)幸運的年輕人一樣,感受著每一次在幾十秒的“滴——滴——”聲之后,與這個世界“喀嚓”一下鏈結起來的悸動?;ヂ?lián)網(wǎng),正拽著這個古老國度的胳膊跌跌撞撞地往前沖,“像少年啦飛馳”。少年者如叢樂,都能明顯地感受到中國版“大航海時代”的張力。 08年奧運前夕,神跡般的網(wǎng)絡解禁給這個埋頭苦讀多年的青年人一次眺望遠方的機會,馳騁在信息海洋,整個大四看了大量關于中國建國以來的紀錄片。叢樂“突然覺得一直以來對歷史的認識有些單純,第一次去想自己以后究竟想要做什么”。那段解禁只是一個短暫的“window”,但是對于中國歷史磨難的追索,卻是再也合不上的南風窗。從小在理科實驗班長大的叢樂,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某種“幼稚”,或許也是80后、90后我們這一代人無可避免的“幼稚”。 也是自那以后,職業(yè)選擇成為長久的困擾。投身商海?科研?還是仕途?每一條路對叢樂來說都是康莊大道,卻又變作獨木小橋。和所有的中國年輕人一樣,人生理想,成了一道比哥德巴赫猜想還要難的謎題。 “人需要理性也需要夢想。我做科研是理性,做SEED就是夢想。我知道我未來的事業(yè)不會是社會創(chuàng)新或者公益,但是如果你不讓我做一點和夢想有關的事情,我會受不了。”這一刻的叢樂,和那個六年前貪戀于Youtube的叢樂、八年前在青海支教的叢樂、十五年前在中關村大街上晃悠的叢樂忽然間融為一體。與這道人生命題糾纏了七年的叢樂,此刻明明身心俱疲,卻早已習慣強打精神。我眼見他凝聚起這些時光里的力量,在現(xiàn)實的日月星輝里,負重奔跑著。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洪博培亮相英孚全球學生領袖論壇 寄語青年
·SEED:彼岸的種子,此岸的青年
·2014中國EAP與職業(yè)心理健康年度論壇順利召開
·章子怡為 Coldplay 最新單曲錄制MV
·你知道“腦殘粉”也有性別差異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