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網站上掛出了公告,面向社會大眾,包括高校教授、中學老師、社會人士等征集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高考語文、數學、英語等11個科目的試題。 近日,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網站上掛出了公告,面向社會大眾,包括高校教授、中學老師、社會人士等征集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高考()語文、數學、英語等11個科目的試題,并建立自己的儲備題庫。以后,高考中可能出現社會各界人士出的考題。 (9月8日《京華時報》) 浙江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高考試題,將一向“擁有至高無上權威”的高考命題權下放給民間,無論這種下放的“尺度”有多大,最終效果如何,但給人的感覺,這條消息至少給沉悶的高考教育改革打開了一扇窗,帶來了一陣涼爽的風。這個思路有創(chuàng)意,也具有可操作性,甚至可能對傳統的選才方式產生影響。 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高考試題,有助于逐步褪去高考的神秘色彩。應該說,高考制度是我國現行人才選拔制度中最重要、最客觀、最公平的制度之一,被社會廣為接納,但也因其命題方式、課程設置、考試流程等備受爭議,比如高考題目設計機械單調,應試教育痕跡明顯等等。尤其高考的“神秘感”讓很多人感到壓抑,不利于考生正常水平的檢驗。讓“草根”們參與出題的機會,或可以很大程度從情緒上緩解高考給人帶來的“緊張”和“敬畏”感。讓高考真正成為一次輕松、自在、公正、不唯一的選拔考試。 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高考試題,有利于發(fā)現個性化人才。無論是高校教授、中學老師、還是社會人士,對高考的認識不盡相同,對人才的判斷也標準各異,但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求同存異”,實現多元化人才選拔。特別是讓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和用人單位參與命題,按照不同的命題意圖,讓高考考試更貼近生活,接收地氣,發(fā)現個性化的特殊人才。 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高考試題,有助于改善“死讀書,讀死書”的不良風氣。因為出題者身份不同,出題的語境不同,高考試題可能更靈活,更有創(chuàng)意,更能體現生活的本真,這種集思廣益本身也能促使學子們不死啃書本,不斷擴大知識面,把課本學得更活,并能夠活學活用。 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高考試題,某種意義上可以提高命題質量,減少常識性錯誤的發(fā)生。經驗再豐富的教師,也可能存在知識盲點,擴大出題范圍,不僅可以豐富題庫,而且可以讓高考變得不那么“威嚴”,而是更加貼近生活。 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高考試題,大大增加了中學教學交流的機會,取長補短,相互借鑒,讓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更有主動性。有利于驅使高考改革走向平民化,逐步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型。道理很簡單,這種應試模式促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會主動“甩掉”書本,在教學過程中做出更多“假設”,這必然讓孩子們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更有眼界。 唯一讓公眾擔憂的是,公開征集高考試題又像很多改革設計一樣,只聞雷聲,不見雨滴,被當作新聞噱頭廣泛議論,沽名釣譽地熱炒之后便煙消云散,似乎什么也沒發(fā)生過。一項好的改革創(chuàng)意,一定是建立在實事求是、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有了好的創(chuàng)意,還要勇于實踐,并在實踐中加以完善,才能走得更遠。(評論員 王方杰) (重慶晨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公開征集高考試題為教改開啟一扇窗
·高考補習班調查:家長花10萬買承諾書求心安(圖
·高考補習班調查:家長花10萬買承諾書求心安(圖
·高考評論:向草根征考題高考接地氣之舉
·評論:向草根征考題高考接地氣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