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jù)中國教育報,近年來,北京本科高校放棄報到的新生人數(shù)一般占新生總數(shù)的1%到2%。學歷層次較低的高校,放棄報到的學生比例有的超過10%甚至更多。 ■據(jù)中國教育報,近年來,北京本科高校放棄報到的新生人數(shù)一般占新生總數(shù)的1%到2%。學歷層次較低的高校,放棄報到的學生比例有的超過10%甚至更多。 ■統(tǒng)計高校新生逾期未報到原因,占前兩位的是想復讀,選擇更好的學校和專業(yè),以及在同時準備了國內高考()和留學 () 考試之后,選擇了出國留學。 ■針對新生“爽約”現(xiàn)象,一方面要明確新生“爽約”責任,建立約束機制,另一方面應對高考招生制度作出部分調整,提高考生和高校及專業(yè)的匹配度,同時,可借鑒國外高校給出是否接受錄取的答復時限、建立轉學制度等做法。 日前,來自廣西欽州的吳善柳在清華大學新生報到現(xiàn)場被媒體團團圍住。媒體關注的焦點在于,這個高考成績680分的新生已經(jīng)32歲,參加過10次高考,一共9次被重點大學錄取,而他放棄了前8次。 考生被大學錄取而不報到并不是個例。近年來,包括重點大學在內的眾多高校每年都會遇到類似的情形。以至于“新生報到率”成為高校招生工作總結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指標。 那些被錄取的學生為什么選擇“爽約”?在現(xiàn)行高考錄取制度下,學生“爽約”會對高校和學生產(chǎn)生哪些影響?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讓學生報考和高校錄取這種學生與高校之間的雙向選擇更加高效? 現(xiàn)狀:爽約無責 高校無奈 9次被重點大學錄取,8次放棄報到,吳善柳的解釋是“為了考上心儀的清華大學()”。一個首先需要澄清的事實是,接受記者采訪的多所高校招辦主任均確認,在我國現(xiàn)行高考招生制度下,吳善柳放棄錄取機會的做法并沒過錯。 北京化工大學(招生辦)招辦主任趙靜說:“現(xiàn)行招生制度規(guī)定,考生如果無正當理由逾期未到校報到,則視為主動放棄入學資格,但學生放棄入學資格后,高校該如何對待以及學生需不需要承擔責任則沒有相應規(guī)定。這也就是說,現(xiàn)行招生制度對學生放棄報到的做法是一種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P>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上大學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學生放棄到被錄取的高校報到也成為屢見不鮮的現(xiàn)象,那么,學生放棄報到、高校名額被浪費的比例究竟有多高呢? 通過采訪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招生辦)、首都經(jīng)貿大學等多所北京本科院校,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北京本科高校放棄報到的新生人數(shù)一般占新生總數(shù)的1%到2%。據(jù)介紹,截至目前,北京化工大學今年開學后仍沒有到校報到的新生有近30人,首都經(jīng)貿大學未報到新生也有幾十人。相比之下,學歷層次較低的高校,放棄報到的學生比例有的超過10%甚至更多。 查看吳善柳的高考經(jīng)歷,8個被吳善柳放棄的招生名額分別來自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招生辦)、同濟大學、北京大學等7所高校。趙靜說:“從大學招生部門的角度,我真的心疼那些被放棄的錄取名額,如果這些名額投放給西部的學生,那對于他們的家庭而言,可能就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P> 面對新生爽約,無奈幾乎是大學招辦工作人員們共同的心態(tài)。首都經(jīng)貿大學招辦主任曾慶梅說:“每年全國高校的招生計劃都是根據(jù)教育部()的辦學條件評估結果確定的。高校每招一名學生必須匹配滿足一名學生入學的所有條件,包括師資、宿舍和教學設備等。目前,高校對放棄錄取名額的考生沒有任何約束,現(xiàn)行招生制度也不允許高校重新補錄補齊被放棄的招生名額。學生放棄錄取,就意味著這些可以用于育人的資源被白白浪費了?!?/P> 探因:選擇多元 選項唯一 新生為何放棄錄取? 這幾天,北京化工大學正在通過電話逐個確認新生逾期未報到原因。趙靜說:“今年統(tǒng)計的結果和前幾年基本一致,大多數(shù)考生反饋的原因是不喜歡學?;驅I(yè),選擇復讀和出國留學,還有幾個學生填寫在志愿書上的電話一直沒有打通?!?/P> 首都經(jīng)貿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高校統(tǒng)計的新生逾期未報到原因,占前兩位的同樣是想復讀和出國留學。 “學生選擇復讀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平時成績很好,但當年高考考砸了;還有的是因為在原高中學習成績差,希望通過復讀學校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實現(xiàn)成績的提升?!北本┮凰鶑妥x學校的負責人張亮說,“隨著這些年高考錄取率的提高,考上大學又選擇復讀的學生也在增加,這部分復讀生大多數(shù)是成績較好,但不滿意所錄取的大學或專業(yè),希望再拼一年?!?/P> 根據(jù)教育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14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shù)為939萬人,全國平均高考錄取率已經(jīng)達到74.3%。張亮說:“考大學的難度在下降,部分學生擔心所讀大學或專業(yè)在未來就業(yè)階段的競爭力不夠,把追求的目標定位成一定要考上好大學、好專業(yè)?!?/P> 在張亮所在的復讀學校,曾有一個突出的例子。一名北京考生考取了上海復旦大學,已經(jīng)到校上了一年,但感覺不適應學校的環(huán)境,又返回復讀學校補習了一年,在比同屆學生多用了兩年時間之后,才考取了心儀的清華大學。 一方面是國內高校錄取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考生的選擇也趨于多元。以大陸高中學生報考美國高校須參加的SAT考試人數(shù)為例,2002年大陸高中生參加SAT考試的人數(shù)僅為150人,而今年這一人數(shù)已經(jīng)突破4萬人。 同時,越來越多國外高校在錄取大陸高中生的時候,要求學生提供國內高考成績作為參考。北京四中國際校區(qū)出國留學指導辦公室主任王實說:“不少學生在尋求個人選擇最大化的心理下,會同時準備國內高考和留學考試,并根據(jù)錄取進展選擇最有利的選項。兩條錄取路徑并沒有溝通機制,從而出現(xiàn)學生被兩頭錄取,最終放棄一頭的情況?!?/P>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無論是為了考上最心儀的學校和專業(yè),還是作為出國留學的備用選擇,現(xiàn)行高考招生制度下考生要做出不同選擇,‘爽約’卻是唯一的選項。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學生考上北大,并且已經(jīng)順利學到了大三,這時他哪怕想轉到另一所學歷層次較低的學校學一個喜歡的專業(yè),也只能退學重新參加高考。” 應對:完善誠信體系 提供雙向選擇 高考招生是考生和高校之間的一次雙向選擇,考生“爽約”無需擔責意味著雙向選擇的代價只能由高校一方來承擔,造成了國家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招辦主任馮杰梅說:“每一個新生‘爽約’,就意味著一個僅差一分的考生失去了進入理想大學學習的機會。從國家層面看,新生‘爽約’是教育資源的浪費,對這部分學生來說,則是人生道路被‘爽約’考生改變了?!?/P> 新生“爽約”造成的無形卻更為長遠的損失是對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誠信的傷害。曾慶梅說:“一些考生決定放棄錄取機會并不會提前通知學校,使學校無法在招生時段及時作出計劃調整,有些考生直到學校電話確認才表示放棄報到,還有少數(shù)考生留在錄取通知書的電話一直無法打通,直接與學校失去了聯(lián)系。高考對于每一個考生來說都意味著人生的一次重大選擇,高考生又正值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用‘爽約’的形式來完成一次人生的重大選擇,對青年誠信意識的建立無疑是有負面作用的?!?/P> 針對學生“爽約”現(xiàn)象,有專家建議,可從明確新生“爽約”責任,建立約束機制做起。 近年來,內蒙古、河南等省級招辦提出,建立高??忌\信記錄體系,作為來年高校錄取參考。雖然政策執(zhí)行當年,兩個省份的新生未報到人數(shù)均有明顯下降,但很快這一政策就失去了效力。“考生今年放棄一所高校的錄取名額,來年再報考另一所高校,很容易就規(guī)避了這種限制?!痹鴳c梅說,“誠信記錄的效力不是省級教育部門可以完成的任務,有賴于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完善?!?/P> 也有專家建議,考生誠信記錄體系不應只限于某個高校,而應擴大到省級,甚至全國聯(lián)網(wǎng),從而大大提高誠信記錄的效力。 還有專家建議對放棄報到的“爽約”學生降分投檔。據(jù)了解,降分投檔政策目前普遍存在于各地復讀生的中考規(guī)定當中。例如北京市現(xiàn)行中考政策規(guī)定,復讀學生參加中考,成績降5分投檔。還有些地方曾規(guī)定降分投檔標準為20分?!敖捣滞稒n是一種明確的約束機制,對其他考生也更為公平?!痹鴳c梅說。 無論是復讀還是出國留學,大多數(shù)選擇爽約的學生,目標是尋找更好的教育機會?;诖?,教育部門自身應該做出哪些調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招辦主任馮杰梅說,我們在一味責怪學生“爽約”的同時,也應思考學生放棄的原因,其中也不乏信息獲取量少、志愿填報體系不完善、錄取規(guī)則存在一定問題等因素的影響。 北京京源學校高中部副校長孫清亞說,很多學生在填報志愿前兩天才開始思考自己想報的專業(yè),常常不考慮自身的興趣或特點選擇當時社會最熱門的專業(yè),有的干脆是父母代為填報,這些情況都說明學校對學生的生涯規(guī)劃教育存在缺失?!皩W校不能僅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上,還應該不斷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與眾不同的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選擇能力,這是避免學生被錄取后‘爽約’可以著力的方面?!睂O清亞說。 近年來,為了提高考生和高校專業(yè)的匹配度,一些省市已經(jīng)對高考招生制度作出了部分調整。例如,北京等一些省級招辦實行高考“平行志愿”制度,在每一個錄取批次,考生可以填報多所高校,擴大考生被心儀學校專業(yè)錄取的機會。江西省出臺規(guī)定,給予考生在錄取前一次修改志愿的機會,從而大大增加考生與高校專業(yè)的匹配度。 王實說:“雖然美國高校的錄取制度與中國高考錄取制度存在系統(tǒng)性的差別,然而他們的一些做法依然有借鑒的價值。比如美國高校在給予申請入學學生錄取通知的時候,會給出一個時限,要求學生在時限前回復是否接受錄取。如果考生在規(guī)定時限前拒絕了學校提供的錄取名額,高??闪⒓醇せ钫谂抨牭却南乱晃粚W生。” 如果說給出答復時限是把學生“爽約”的風險化解在新生入校之前,那么轉學制度則可以進一步消除學生“到校學習后對學?;驅I(yè)不滿意怎么辦”的顧慮。 王實說:“現(xiàn)有招生制度下,每個學生只能拿到一張錄取通知書,同時,國內也沒有建立普遍的轉學制度,學生被一所高校錄取后,很難轉到另一所大學就讀,不利于學生根據(jù)自身學習能力和興趣選擇受教育機會。美國的轉學制度在不同高校之間有學分互認的安排,同時允許學生根據(jù)學習成績和學習興趣轉到另一所學校學習,在這種制度安排下,學生已經(jīng)沒有必要‘爽約’?!薄鲋袊逃龍?記者 施劍松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1977年鄧小平?jīng)Q策恢復高考時期的老照片(圖)
·2015年福建省高職招考語文數(shù)學滿分降為100分
·高考新政引發(fā)“小科目”培訓走俏
·高考改革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命題
·江西明年起高考語數(shù)外擬用全國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