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高考學子在拿到錄取通知書后,常以各種愉悅的方式來獎勵自己,為自己慶祝。但是貧困家庭的高考學子考出高分,拿到了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喜悅過后,因為學費他們要面對一個沉重的假期。 一般高考(精品課)學子在拿到錄取通知書后,常以各種愉悅的方式來獎勵自己,為自己慶祝。但是很多貧困家庭的高考學子考出高分,拿到了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短暫的喜悅過后,因為學費無著,他們面對的是一個迷惘與沉重的假期。 手執(zhí)大學錄取通知書卻喜憂參半,每年的這個時候,全國各地媒體都會對這一群體進行集中的報道,每年也都會有那么幾張年輕而又迷惘、焦慮的臉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 請不要說這是媒體一種應景式的慣常操作。因為在社會普遍呼吁為寒門學子提供更多上升通道的氛圍中,這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他們的困惑和痛苦也非常真實。 高考學子在拿到錄取通知書后,每年究竟有多少人完全由于經(jīng)濟的原因而自動放棄入學?多年以前相關方面不乏類似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但近年來卻罕有所聞。人們記憶深刻的是教育部于2014年的一次回應:未出現(xiàn)貧困學生上學難。 教育部去年的這一回應曾經(jīng)一度遭到質疑,因為正是在2013年前后,隨著教育部2007年出臺的關于高教學費的5年“限漲令”的到期,各省份便紛紛上調高校學費,部分高校專業(yè)漲幅甚至高達50%,輿論稱之為“報復性上漲”。在高校學費報復性上漲的大勢之下,“未出現(xiàn)貧困學生上學難”這一回應的可信度如何? 從高校培育成本不斷上升的角度,上調高校學費或許有其合理性。但即使上調了學費,也未必一定會迫使寒門學子由于交不起學費而棄學,從學費上漲到貧困生上學難,這中間的邏輯鏈條之所以并不連貫,就因為政府針對寒門學子早有資助的措施。 眾所周知,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國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種以“獎、貸、助、補、減、免”為主要內容的助學體系,高校自己也以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等多種方式資助貧困生。政府救助之外,隨著公益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對寒門學子的資助也并不少見。 既然如此,為什么每年還會有不少考上大學的寒門學子為學費而焦慮? 檢討起來,一方面是助學政策的宣傳還不到位,另一方面則與某些助學措施的不夠完善有關。2015年2月13日,李克強總理在貴州黎平縣蒲洞村與返鄉(xiāng)過年大學生和畢業(yè)生交流時,同學們就談到了助學貸款異地銜接難、還款利率高等問題。正是這次交流促成了國務院于今年7月出臺了高校助學貸款新政,包括貸款利息由財政全額補貼、將還貸最長期限統(tǒng)一延長至20年、建立還款救助機制等內容。 高校助學貸款新政的出臺說明即使是立意極佳的助學措施也并不是沒有調適的空間。面對手執(zhí)錄取通知書卻為學費而焦慮的群體,其他助學措施是否也應該和貸款政策一樣,在聽取寒門學子心聲、經(jīng)過細致檢視之后進行一些調適? 而就社會救助而言,盡管部分寒門學子因為媒體的介入幸運得到了資助,但就整體來論,也許由于大學生多半已跨入成年人行列,而公益慈善往往又有一種扎堆效應,走進高校的寒門學子的境遇所受到的關注往往并不算多。這何嘗不在表明公益慈善組織也需要一定的調整呢? 媒體在報道寒門學子為學費而發(fā)愁的時候幾乎都沒有忘記展現(xiàn)他們積極進取的一面,這也契合這一群體在公眾心目中的既定印象。不論外界的影響如何,在貧窮和苦難中磨礪成熟的人永遠不會失去自己的方向,其實這也恰是社會愿意給他們提供更多上升機會的關鍵。 (南方都市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京2015高考本科錄取率首破70%
·江蘇高考本科三批次錄取結束 高職10日起錄取
·東莞南城:高考上重點獎5千 北大清華獎10萬
·調適高校助學政策 讓寒門學子不再焦慮
·人大:“回爐”高職者疑為短期培訓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