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廣西南寧市馬山縣林圩鎮(zhèn)東七小學學生在午餐前排隊洗碗。本報記者 謝洋攝 3個小學四年級的女生梁秀竹、梁嬌艷和譚喬曼搶先跑到廚房取飯盒,她們身邊各帶著一個“小不點”,吃飯的時候,她們用一把勺子先給弟弟(或妹妹)喂一口,然后自己再吃上一口。 距離廣西南寧兩個多小時車程的馬山縣里當瑤族鄉(xiāng)太平小學,坐落在四面環(huán)山的山坳里。從距離學校最近的公路口走下去,必須穿過一條長達400多米的“之”字型陡坡才能到達。太平小學是太平村惟一的一所完全小學。全村共有32個自然屯,總人口1289人。這里地處大石山區(qū),自然條件惡劣,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靠外出打工維持家庭生活。近年來,生源急劇減少,學生現(xiàn)有人數(shù)只有69人,分為5個教學班。在這個小小的麻雀學校,寄宿生為44人,占到學生總數(shù)的2/3。 2011年春天,中央電視臺一組報道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農(nóng)村學生吃飯沒有菜,每天只能靠少許鹽水黃豆下飯的鏡頭,深深打動了億萬觀眾,一時間成為全社會關心的一個熱門話題。 同年10月26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中央政府決定從當年的秋季學期起,啟動實施農(nóng)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試點范圍包括680個縣(市)約2600萬人,對特困地區(qū)學生每天補助3元,每年所需的160億元資金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 中西部貧困學生營養(yǎng)不良的狀況該如何進行改善?政府、公益組織、企業(yè)都在探討之中。今年2月20日~22日,我們隨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希望廚房基金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免費午餐基金共同組織的“廣西馬山公益行”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之旅。 解決營養(yǎng)餐,讓學校很辛苦 21日早上7點多,古寨瑤族鄉(xiāng)加善村琴堂小學47歲的煮飯工潘月文,一早就來到學校廚房,開始劈柴、燒水、蒸飯。灶臺上的蒸桶足有一人之高,每天她都要爬上灶臺,把用細繩捆好的飯盒一一放進去,經(jīng)過三四個小時的蒸煮,米飯才能完全熟透。 據(jù)負責學前班的梁榮富老師介紹,像梁秀竹這樣因為父母都到外地打工,哥哥、姐姐帶著弟弟、妹妹來學校寄宿上學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他所帶的學前班有13人,比一年級、二年級的學生都多。 除了每天做飯,潘月文也主動照顧學校里一些低齡孩子的生活。由于很多年輕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沒人照看,學校推出了寄宿制的學前班??粗@些幼小的孩子離家生活,當過母親的潘月文常常感覺有些心酸,“他們在家里還有媽媽抱,在這兒連媽媽的面都見不到”。晚上,她總是耐心地把孩子們一一哄好抱上床睡覺,不然一個孩子帶頭哭會引來一片孩子跟著哭。 像這樣骨肉分離的感傷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中國農(nóng)村數(shù)以萬計的學校上演。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調查發(fā)現(xiàn),在貧困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以下學校就學的學生集中了我國最貧窮、生活最困難家庭的子女,其中很多是父母在外打工而且收入不穩(wěn)定的留守兒童,孤兒和單親家庭子女的比例也比較高。留守兒童成為鄉(xiāng)村承受社會轉型之痛的那部分最微小、最弱勢的群體。 林墟鎮(zhèn)東七小學校長黃雅熙坦言,學?,F(xiàn)在儼然成了留守兒童的庇護所,承擔了以前所不曾有過的特殊功能。除了承擔正常的教學任務以外,還要負責學生的課外活動、日常的吃飯住宿、人身安全、心理疏導等等,很多原本應由監(jiān)護人承擔的責任基本上交給了學校。可以說,目前學校承擔的不是有限責任,而是無限責任。 校長的責任重大,教師的工作量也在不斷增負。學校老師反映,他們每個人的日常工作時間表基本都是從早上6點半照顧孩子起床開始,一直到晚上8點半讓所有的學生就寢以后才能休息,而這些額外的工作基本沒有報酬。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fā)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