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叛逃”學校,選擇“在家上學”,多數(shù)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24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fā)布《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分析我國“在家上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調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于小學階段,大多數(shù)家庭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過半家庭月收入1萬元以下。(8月25日《北京晨報》) 贊成 個性教育更人性化 “在家上學”可謂是“靜悄悄的革命”。幾年前,它尚屬“童話式”孤例。如今,“在家上學”現(xiàn)象漸多,從某種程度上反證了學校教育“批量生產”的某些流弊至今未除。 “在家上學”培養(yǎng)的不再是傳統(tǒng)的“教育產品”??筛雨P注孩子的個性、天賦和興趣點,從而因人而異,不搞一刀切。如此以育人第一、傳授知識第二,培養(yǎng)的顯然不再是傳統(tǒng)的“教育產品”。比如英國夏山學校,就是一所私塾學校,作為因材施教的典范,而被譽為“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保鋭?chuàng)辦者英國教育家尼爾認為:“要讓學校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學校?!?/p> “在家上學”與學校教育,一個的教育目的純粹是為了孩子,另一個的教育目的似乎只是“填鴨式”灌輸知識,或謀取經濟利益。筆者認為,隨著“在家上學”現(xiàn)象的日益增多,學校教育的種種不如意問題日益凸顯。有關方面應正視“在家上學”漸多背后的民意訴求,借機反思并徹底根除學校教育模式的弊?。欢皇莿佑眯姓侄螌Α霸诩疑蠈W”進行“規(guī)范辦學”。學校教育模式的弊端不除,必然讓更多家長對學校教育不滿或不信任,“在家上學”者將會越來越多,學校教育將面臨更大挑戰(zhàn)。 有關部門甚至可以考慮給“在家上學”相應的政策支持,包括將來如何上大學等。美國在家上學曾被認為違法,后經多方努力,1993年秋,“在家上學”最終在美國50個州合法化,并出臺了相應支撐體系,“在家上學”者可憑借全美大學入學考試SAT(相當于我國高考())的成績,獲得大多數(shù)高等學校的承認?,F(xiàn)今,“在家上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及其實踐,已經作為一種教育自由選擇運動,被推廣到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如加拿大、英國、泰國以及我國臺灣及香港地區(qū)。我們的有關教育部門,也應該為此有所準備了。(何勇海) 反對 暗藏多重隱憂 對于學生和家長的選擇,在家上學而不是去學校有著多重原因,從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到家庭經濟狀況,可謂不一而足。但是,對于在家上學本身來說,尤其是在中國教育制度之下,依舊暗藏著多重隱憂。 隱憂之一是與我國的義務教育法律相違背。如果不對此進行考慮,不僅涉及到違法,更有可能對于孩子的心靈和成長造成傷害,任何教育活動都必須在合法的范圍內進行,違背了義務教育制度的在家上學顯然是有出入的。 隱憂之二是教學內容和學校的內容脫節(jié)之后,到底如何彌補。從現(xiàn)實看,很多在家上學的孩子仍舊需要參加中考和高考。對于學校內的孩子來說,由于學習的內容總是一貫制的,不存在與中考和高考脫節(jié)問題。而在家學習的孩子都是父母給予教育,必然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脫節(jié),而如果再去學習學校的內容就與當初的愿望違背,如果繼續(xù)走下去就會在中考和高考中不占據(jù)任何優(yōu)勢。假如學生最終選擇是到國外學習,還會涉及到與國外課程的銜接問題,值得家長引起足夠的重視。 隱憂之三是在家上學到底是不是孩子成長的必由之路,有多少孩子會真正成功呢?盡管,對于成功與否的概念有所不同,但是,在父母和社會人們的眼中,對于成功自然有著積極的定義。所以,在家上學的孩子到底是不是能夠成功,這永遠是一個未知數(shù),到頭來,孩子會不會怨恨家長也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家上學,比較成功的例子應該算童話大王鄭淵潔對自己的兒子鄭亞旗的教育,鄭淵潔是成功的,鄭亞旗也教育成功了。但,這樣的例子畢竟太少太少,家長在選擇學校教育和在家教育的時候,務必要擦亮雙眼,避免留下遺憾。(王傳言) 評價 官民教育觀念的博弈 在家上學人數(shù)最多的前三個省市依次是廣東、浙江和北京,均位于東部。教育專家分析稱,這與東部地區(qū)的經濟文化水平高、社會公眾教育觀念更開放有關。我倒認為,不如說是對現(xiàn)行應試教育體制的用腳投票,是對傳統(tǒng)學校教育的徹底不信任。 8月22日教育部()公布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回應社會關切:規(guī)定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后,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從“零起點”開展教學,小學不留書面家庭作業(yè),一到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tǒng)一考試等。然而,這一被網民稱為“史上最嚴減負新規(guī)”剛公布,就遭公眾懷疑:“最嚴減負新規(guī)”是否又是一陣風?這樣的懷疑,不是沒有道理,先前的減負功課沒有少做。但都無一例外地都像今年的“熱帶風暴潭美”,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雖也強勁,卻是一刮而過的“一陣風”。政府好心減負,家長、社會并不“領情”,“教師減負,家長增負”、“學校減負,社會增負”卻成為一個奇怪但合理的存在。家長在事實上成了阻滯減負的“幫兇”。 在一考定終生、分數(shù)至上的教育體制面前,家長敢減負嗎?所以“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歪論、“虎媽式教育”的訓子家暴,仍有市場。而前者為“起跑線”定制的“神童培訓”、“哈佛神話”,讓“好心者”賺得盆滿缽滿;后者的“成功經驗”,也成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認同并踐行的教育理念。 以筆者曾經的高校教師和現(xiàn)在的家長的雙重身份來看,我以為學校應試教育的全部目的,似乎只在一個:那就是讓學生沒完沒了地尋找“標準答案”,以取得各種考試的高分?;谶@一目的,要求學生的就是死記硬背,“考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背得好”。而多數(shù)高考狀元的職業(yè)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這個“賬”應該記到死板的應試教育上。死氣沉沉的教育,不可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沒有懷疑精神的學生走上社會,也不能有創(chuàng)新精神。如果今天教育不給力,那么明天創(chuàng)新就會無動力。以更多的“中國創(chuàng)造”替代“中國制造”,正是要今天的學生學會懷疑,追求創(chuàng)新,而不是尋找一個個已經設定好的“標準答案”。 現(xiàn)行教育制度的改革,應當對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的嘗試持包容態(tài)度,教育改革本身要求家庭參與、社會關注。家長引導下的學生“叛逃”,正是一種積極的參與。同時,學校還應當為在家學習的學生返校,暢通渠道。(印榮生) 評價 時間是檢驗效果的惟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而時間是檢驗“在家上學”效果的惟一標準。對教育而言,沒有成敗標準。換言之,家長自教孩子無所謂成功與失敗,只要孩子健康成長,并在將來能夠自立,家長的努力就算沒有白費。 對教育體制失去信心,是家長自教孩子的主要原因。對于現(xiàn)行教育體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無須多費口舌。實事求是地講,應試教育盡管存在各種弊端,但絕不是一無是處的洪水猛獸。尤其是,很多有思想的教師和學生以及政府職能部門在教育改革上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步伐,他們以各種方式和手段試圖找到一條適合的路子,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雖然教改步伐緩慢,但是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教師、學生、家長以及政府職能部門對教改和高考都有深刻的見解和獨到的認識。 可以說,教育改革怎么改,不單單是教育主管部門的事,這里面會牽涉到學校、學生,還關系到千千萬萬個家庭的未來。教育需要改革,改革不能停留在紙上嘴上,允許教師嘗試、探索,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些。當然,也允許家長嘗試、探索。只不過,我們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那些敢于嘗試、探索的教師和家長培養(yǎng)的孩子身上,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那些“在家上學”的孩子將是教育實驗的犧牲品。(謝慶富) 三言兩語 對公辦教育的極度失望和不滿,一些人選擇了“在家上學”,多元教育的嘗試值得肯定。然而,部分人并沒有清晰的新教育理念,有了家庭教育問題不愿意承認,不想去面對,把學堂當作了靈丹妙藥。 —品教 學生教育階段可以定位未來嗎?孩子需不需要體能和精神上的壓力?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個體生命價值的完善。生命可以不同層次度過,但教育要讓一個人的價值實現(xiàn)。 —里京 個人極度推崇這種教育方法,唯獨缺失的是正常在校與人交往的機會和常態(tài)的社會體驗。 —華磊磊 如何合理地實現(xiàn)個體社會化是有關在家上學問題爭議的焦點。建議家長充分利用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等社會教育資源,利用社區(qū)的資源優(yōu)勢給孩子提供各方面實踐、鍛煉的機會,讓孩子在活動中充分融入社會。 —吳坡 當有些人為了孩子能上一個好的學校而托人情,走關系,甚至另行購買學區(qū)房時,當這些人看著孩子從學校拿回來的成績單或喜或悲時。有另外的一群小眾,他們帶著孩子逃離體制教育,選擇了文藝青年愛去的大理,讓孩子在家上學。當然,大理也許并不是最終的“家”,帶著孩子去旅行也許是最好的詮釋。 —路杰航 (北京晨報 何勇海)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學生“減負”緣何成空喊 評論析根源在教育不平
·名企實習證明網上買? 律師:買賣雙方都違法
·美國一男孩在水溝玩耍時感染上“食腦蟲”致死
·約1.8萬學生“叛逃”學校 逃出學校遠離應試?
·2歲女童疑患白血病 父母打盹27000元救命錢被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