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聞回放 南科大45名學生拒絕高考 2011年的全國高考,因為一所學校的出現(xiàn)而格外不同。頂著“教改先鋒”光環(huán),一直堅稱去行政化、自主招生、自授學位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學,自誕生之日起便特立獨行。三個月的實踐表明,生于成都的校長朱清時的試驗,正與“一考定終生”的傳統(tǒng)理念漸行漸遠。 但波瀾陡生。高考之前,教育部明確要求南科大要遵循國家基本教育制度,而該校45名“南科一期”學生主動在網(wǎng)上發(fā)聲拒考最終,他們沒有一個人走進高考考場。在高考前后的一周時間里,成都晚報記者駐足深圳西麗,近距離探訪南科大,還原了這場“拒考風波”的種種細節(jié)。如今,在半年后回溯這座高考“孤島”中曾發(fā)生的那些事,又有了別樣的況味與思考。 〉〉〉背后故事 “拒考”風波: 沒有一名學生走進高考考場 南科大學生拒考事件最先為人們所知,是因為45名學生在5月底,統(tǒng)一在網(wǎng)上發(fā)表公開信拒絕參加高考。之后,該校唯一的一名川籍學生郄博宇回到成都,以避開高考的方式來力挺同學們的統(tǒng)一行動。 6月3日,成都晚報記者抵達深圳,開始了為期一周對南科大高考風波的采訪。南方科技大學所在的西麗大學城在地理位置上,類似于成都溫江的大學城,不過,這座中型的學術城里云集了清華、北大、哈工大三大名校的研究生,加上南科大這群不走尋常路的少年,個個都不簡單。校園里的保安也油鹽不進,威武無匹沒有一名記者能被允許進入學校接觸老師、學生,前期的采訪,往往只能通過電話和“勾兌”學生出校進行。 而在高考前的幾天時間里,代表南科大45名學子公開在網(wǎng)上發(fā)聲、聲明“絕不參加高考”的山東學生小王,也對成都晚報記者敞開心扉,講述了他和同學們的所思所想。這位18歲的年輕人確實老成和早熟:他對群體的理想、目前的現(xiàn)狀有著清醒的認識,還是45名學生中最先耍朋友的;同時,他也有著少年人不確定的心性,發(fā)出公開信后旋即后悔:“不會給朱校長惹麻煩吧?” 但種種真實而生動的意見表達,就匯集成了南科大拒考這一歷史事件的全版拼圖。一所沒有官方身份的自辦高校的“破冰”之舉,茲事體大,這也許就是近年來成都晚報少有的如此長時間、大規(guī)模地聚焦一個外地新聞事件的初衷。 高考當天,正如“南科一期”45名學生之前的公開表態(tài),沒有一名同學走進布置好的兩間考室。 風波過后: 出臺“基本法” 全球招英才 在整個高考季,南科大那位生于成都的老校長朱清時一直避不見客,最后在《南方周末》拋出《南科大內(nèi)憂》這樣的殺手锏后,才又一次從幕后走向前臺。在南方系媒體的語境中,“南科一夢”遠未結束,種種理想的躁動和現(xiàn)實的考量不斷在朱清時腦中交戰(zhàn),并已被外界提升到“妥協(xié)或是幻滅”的維度。 但事實上,不論是學生、校長,還是整個南科大,在這場讓學校熱鬧過一陣的風波之后,都已慢慢步入正軌。今年7月,就在“拒考風波”過去后不久,《南方科技大學管理暫行辦法》正式頒布實施,南科大的管理運行,有了“基本法”。而在7月16日,南科大第一次理事會順利召開,校長朱清時向來自深圳政、商、學等界的多位理事匯報了辦學方案和發(fā)展規(guī)劃,值得關注的是,深圳市長許勤擔任理事長。朱清時稱:“這是中國現(xiàn)實下的一種必要選擇。” 11月12日,朱清時還“忙里偷閑”回了一趟成都,出席了由成都傳媒集團主辦的“2011成都全球影響力人物”評選活動。這位從成都出發(fā)的 “中國最具魅力校長”,獲評科學教育界“成都全球影響力人物”。 而在12月19日,南科大正式對外發(fā)布公告,面向海內(nèi)外誠聘高層次英才。這次“撒網(wǎng)”的力度不小:招聘學科涵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管理、金融和人文學科等領域,希望引進“兩院”院士、“千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國家“杰青”、“長江學者”、中科院“百人計劃”、“珠江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各類高層次人才,以及海外各層次杰出學者。 風波過后的南科大,如今似乎走得更為穩(wěn)健,且顯示出更大的雄心。 〉〉〉記者手記 特殊的一個 特殊的一群 如果不是門口堆滿淤泥的河道,南科大還真能算得上是一個完美的世外桃源。偏居深圳市區(qū)北隅,與清華、北大、哈工大三大名校的研究生院毗鄰,附近居民戲言,走幾步就能聞見書卷氣…… 但也有人認為,從體制內(nèi)退下來的朱清時在建校之初,就選擇了與慣常的辦學理念及學術生涯作出訣別。從建校之日起,南科大悠然靜謐的氛圍下總是暗藏著種種讓人們意外的暗潮:自主招生,自授學位,公開拒考……這與朱清時所說的“背水一戰(zhàn)”相符,卻又難免在某些時候,讓人想起數(shù)千年前那個帶領全家與大山作戰(zhàn)的愚公。 足球圈中,一向特立獨行的穆里尼奧自稱和被稱為“特殊的一個”(the Special One),而在當今中國的教育界,朱清時無疑也是特殊的一個。多虧了在改革開放之初“殺出一條血路”的深圳特區(qū),讓這“特殊的一個”有了夢想起步的環(huán)境和土壤。從幾個月的歷程來看,無論今后他能否打好這份工,他和他治下的南科大已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特別的一筆,是非功過,自有后人評說。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45名南科大學生也是“特殊的一群”。幾天的接觸下來,記者發(fā)現(xiàn)這群生于1992年以后的少年驚人的自信與老成,我?guī)缀跏怯行┬⌒囊硪淼夭稍L著每一個人。這種小心翼翼源于南科人的氣質(zhì),他們樂于接受自己身上被加上的各種頭銜:開拓者、探路先鋒、甚至是“45勇士”……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無比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因此義無反顧、一往無前。 我們尊重所有的選擇。也許現(xiàn)在為他們的未來欣喜或焦慮都還為時過早,但作為全國千萬高考考生中之最特殊者,他們今后的人生,已注定與我們不同。 本版稿件采寫 成都晚報記者 胡錦楓 攝影 王紅強 (成都晚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清華保送生、新百年領軍計劃選拔查詢?nèi)肟?/a>
·清華2012保送生將按照3種原則錄取
·關于高中自然地理中幾個難點的解析
·熊丙奇:中國的自主招生一開始就走錯了
·程方平:"洋高考"熱是對中國高校缺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