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6月25日多家媒體報道,為了出人頭地、回報父母,20歲的崇州女孩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選擇了復讀。今年,復讀了一的她,差理科三本線仍有6分差距。為此,她選擇割腕、喝農藥結束自己的生命。 6月25日多家媒體報道,為了出人頭地、回報父母,20歲的崇州女孩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選擇了復讀。今年,復讀了一的她,差理科三本線仍有6分差距。在得知這個成績后,她選擇了割腕、喝農藥結束自己的生命。她以為這樣能讓父母輕松點,不想這卻成為父母一生中的痛。 與此同時,網絡及平面媒體之上,到處是關于高考狀元的報道,一片贊揚叫好之聲,似乎我們的教育制度一點問題都沒有。每年高考過后都是如此,炒狀元顯然是有人精心為之,一些所謂重點中學在變相利用狀元之爭、狀元之名做廣告,一位圈內人士說,一個學校出一位高考狀元,今后的招生數量和收入將會大大增加,這比平時抓多少教育管理出多大力都強! 孩子考上全國20強,考上一本,這自然是一件令人欣喜的好事,次之,考上二本也不錯,再次之考個三本,上個大專,多花一些錢,雖不能同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相比,甚至有些無奈,但總算可以走進高等教育的大門。最悲痛的是那些落榜的考生,從成績揭曉的那一刻起,她們跌入了痛苦的深淵,一些人甚至不能自拔,如四川崇州的這位女孩,心靈無法承受這來自各方面的巨大社會壓力,一時便走上了絕路。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哀,更是我們這個社會之悲哀! 狀元與自殺,差距竟如此之小,我們究竟應如何面對成績,這是高考之后必須要講的第一課。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人才應當不拘一格。我們這個社會需要各種各樣具有各種技術的勞動者,她們都是可以獲得一定社會回報、建設美好生活的人才。那種認為只有白領才是人上人,才能掙大錢,而藍領是吃苦力的人,注定與幸福無緣的傳統觀念早已過時。農民工的工資高過白領,這是天經地義,并非是什么不公。上個大學就一定能掙高工資,能立足于社會的顯要位置?不見得。 高考前后,指導學生如何正確對待成績,這是教育之必修課。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抑或是各類媒體,在這一點上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現代社會早已進入多元化時代,干什么工作都可能獲得一份不錯的報酬,從而設計自己的個人幸福,完成自己的個體夢想。上大學僅僅是一條路,而其余的條條道路也可以通向“羅馬”,每一個路上看到的風景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無可替代的。 心理調適很重要,患得患失大可不必?!翱嫉貌缓?,憂心忡忡;考得好,也是焦慮不止;考得不好不差,更是寢食難安”,有人對“揭榜”后蕓蕓眾考生的這般點評,確實十分形象。由于志愿填報也存在一定風險,而考生又總希望能夠把考分利益最大化,種種擔憂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高分考生尤其是擔心“高分撞車”這樣的意外發(fā)生。這些都需要進行事前心理指導。 高考失利,背上了心理包袱,出現心情煩躁、郁悶,情緒低落、失眠,尤其是對家人和社會上的議論更是煩惱。這本是很正常的人生困難,可有的同學竟出現消極厭世的念頭,這是非常愚蠢的。出現這樣的案例,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有一定的責任。教育的目標應當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可我們的教育忽視了做人和愛的教育,忽視了素質培養(yǎng),在某種程度上偏向了唯成績論英雄,這是一個誤區(qū)。 風物長宜放眼量。高校并不是人生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能進高校深造,固然值得高興,但如果感覺被錄取的希望不大,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可根據個人的能力、特長、興趣及家庭經濟情況做今后的打算。也可以通過參加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網絡遠程教育、民辦學院、職業(yè)資格教育或自主創(chuàng)業(yè)等走上成功路。 人生之路是寬廣的,人生是不斷的學習。對于我們的考生來說,關鍵是要站高看遠,掌握人生之大智慧,這些遠比那些高考成績要重要得多! (荊楚網)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海南部分考生高考失利選擇復讀 專家:最好不復
·查分“忐忑”悲喜交加:山東男孩從忐忑刷屏到
·山東省“扎堆”分數段規(guī)避“平行”險
·過半廣州考生可以讀本科 一本上線率13.11%
·填報志愿“六大注意” 切記點擊“志愿確認”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