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個30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恢復高考以來,有319人陸續(xù)考上大學,4人考上清華。在享受榮譽光環(huán)的同時,村民們更承擔著孩子學費高、就業(yè)難的壓力。
邊遠、貧困的牛心屯村,36年間走出319名大學生,被人們稱為“狀元村”。小村的偏僻和“狀元村”的顯赫激起了記者采訪的沖動。 電話直接打給村支書白曉紅,記者遭遇“一盆冷水”:不歡迎!理由是“沒有用”。 這反倒引起了記者更大的興趣。于是,從沈陽出發(fā),上高速,下土路,長途跋涉250多公里,來到位于遼寧阜新佛寺鎮(zhèn)西北部的牛心屯村。 300戶人家200戶貸款 村支書白曉紅樸實、寬容,在一棟明顯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米面加工廠旁邊,很禮貌地迎接我們這些“不速之客”。繞過一個柴禾垛,走過一條長長的胡同,來到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高考()狀元白小玲的老家。2002年,白小玲就是從這條胡同出發(fā),第一個走進了清華大學(招生辦)。 農(nóng)家小院清潔規(guī)整,四間平房窗明幾凈。小玲的父親白寶泉把記者熱情地請進屋,母親端來茶水。話題自然從小玲目前的境況談起。 “小玲2006年一畢業(yè),就到了上海一家國家級研究所工作。2009年和一個南開大學畢業(yè)生結了婚,不久前剛在上海買了房子?!卑讓毴f著,顯出很滿足的樣子。 然而,來白寶泉家串門的50歲的村民白景龍似乎沒這么幸福。 他的大女兒2010年考上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小兒子正在上高中,學習成績始終在前幾名。這本是件高興的事,可是他為什么高興不起來呢? 白景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大女兒上大學,包括學雜費、生活費,一年的花費至少兩萬元;小兒子一年也得一萬多元。他家只有20畝玉米地,扣除成本,一年只剩2萬元左右。為了孩子們的學費,農(nóng)閑季節(jié),他每天早晨5點鐘起床,騎著摩托車,到40公里外的城里打工。趕上有活兒,一天180元;找不到活,顆粒無收。 白景龍說,孩子考上大學是好事,但學費太高,對農(nóng)村家庭來說,確實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現(xiàn)在,家里還欠銀行4萬多元貸款。 “牛心屯村300多戶,在銀行貸款的將近200戶。”白寶泉告訴記者,現(xiàn)在是上學花錢,畢業(yè)以后找不到工作,家里還得花錢。好多大學生畢業(yè)后都找不到工作,沒有辦法,只好到城里去打短工,甚至做力工。 盡管這樣,也未能阻止牛心屯孩子堅定不移上大學的熱情。村里有個女孩叫楊揚,三年前母親患了乳腺癌,為了不影響她學習,父親楊德軍一直對她隱瞞實情。不巧,在高考前兩個月,母親病情加重,彌留之際,才把女兒叫到病床前。母親在吃過半碗女兒遞上來的雞蛋糕后,與世長辭。堅強的女兒非但沒有哭,相反,安慰爸爸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只是在回到學校,見到班主任老師石翠芬時,才放聲大哭。石翠芬說:“她把我的心都哭碎了?!眱蓚€月后,楊揚倔強地走進考場,并順利地考取了河南周口師范學院。 “狀元村”的驕傲 在牛心屯村小學,珍藏著一本特殊的檔案——《牛心屯村歷屆大學生登記表》,這張表是從該校第一任校長王寶山那里傳下來的,記錄著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以來,該校每年考上高等學府大學生的詳細信息。這300多名學子,是這個鄉(xiāng)村小學的驕傲。 9月6日上午,記者從白寶泉家出來,沿著坑坑洼洼的土路,走過一座漫水橋,慕名來到這所小學,不料,卻再次吃到了“閉門羹”。校門被牢牢地鎖上,斑駁的校牌已經(jīng)分辨不出上面的字了,憑想象知道是校名,左邊是蒙文,右邊是漢字。隔著校門,看見校內(nèi)有兩排平房,操場左邊是一排籃球架,右邊是高高的旗桿。叫了半天門,沒人應,最后,記者還是從右邊的一個食雜店進入了校園。 校長白金蓮“不失時機”地從平房里迎了出來,委婉地表示:學生正在上課,希望記者不要打擾老師和學生們。 記者放慢腳步,輕輕地沿著走廊,觀察了一下正在上課的四間教室。房間里昏暗潮濕,墻皮脫落,有大片大片水浸過的痕跡;教師的講臺和學生的桌椅不僅陳舊,而且破爛不堪,上面甚至有比拳頭還大的窟窿。一排一排的“小腦袋”,仰著脖子在聽老師講課。 記者離開時,發(fā)現(xiàn)學校一間房的屋頂煙囪上,冒出縷縷炊煙。知情人告訴記者:那是9名教師在熱中午飯。這9名教師,大都是師范大學畢業(yè),小學高級老師,在鄉(xiāng)村工作多年,沒有一個跳槽的。 在白寶泉家,村民們掰著手指頭,一個一個數(shù)著牛心屯村小學歷年來教師的名字:王寶山、白福山、田桂榮、白寶蓮……一個一個數(shù)著從這里走出去的孩子的名字:“文革”前走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常寶龍,恢復高考后第一個走進清華大學的白小玲,第二個、第三個走進清華的白亮亮、白晶晶兄弟……眼神里充滿了自豪和羨慕。 老教師敖興東用每月30多元的工資供4個兒子“四子登科”;村民吳福德主業(yè)副業(yè)兼顧供養(yǎng)3個孩子上了大學;豆腐匠白慶華肩挑豆腐擔子沿街叫賣,讓兩個孩子考進了清華……“現(xiàn)在牛心屯村出去的人,海陸空全有。有當船長、老師、醫(yī)生的,有做局長、鄉(xiāng)長、區(qū)長、副縣長的,還有考上海事大學、航天大學的。”這句話是村民們最津津樂道的“流行語”。 “教育是一個長遠的投資,不可能指望它立刻變現(xiàn)。”當過村支書的白寶泉說,農(nóng)村家庭供大學生,投入越來越大,回饋越來越慢,甚至沒有回饋。但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大學生,本身就是對國家的一份貢獻。(本報記者 畢玉才 本報特約記者 劉 勇 ) (光明日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高三生殺老師折射高壓管理下孩子更易現(xiàn)負面情
·小山村36年間319人陸續(xù)考上大學 4人考上清華
·高校章程“難產(chǎn)”:中國上千高校僅6所提交
·高三生不滿嚴格管理持刀刺死班主任(圖)
·姐弟同患脆骨病骨折200多次 先后考上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