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升入高三年的學生已進入備考狀態(tài) 新學年伊始,剛邁入高三的學子們已進入了備考狀態(tài),在孩子迎考的9個月里,家長如何正確給予他們更多的心理支持?如何才能做到適度關注,不過度限制?日前,省優(yōu)秀校長、泉州五中校長劉殊芳就這一問題給家長們提出了建議。 給予孩子合理期望 多數高三學生都沒有具體的升學目標,更多是專注于學習,定下的目標也多為考試分數,如高考()達到580分或600分以上。對此,家長應與孩子談談未來的理想,引導孩子樹立遠景目標,讓學習更有動力。把遠景目標和當前的學習結合起來,權衡好自己孩子的實力,確定一個合理的學習目標,做到不盲目樂觀,也不過于低估。 盲目樂觀表現(xiàn)為明明孩子已經學得很辛苦了,但家長還是認為孩子有實力達到更高水平,不斷給孩子鼓勵,這實際上是在施壓。來自父母的壓力可能讓孩子得到鍛煉,但壓力過大,就會扼殺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甚至導致厭學。反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低或是沒有期望,孩子沒有壓力,也會缺少學習動力。 多給孩子信心和賞識 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曾對一所小學進行了一次實驗。他的研究小組從一至六年級各班選中了18個班,對班里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然后,羅森塔爾以贊賞的口吻將一份占總人數20%的“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任課教師,并叮囑他們一定要保密,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正確性。8個月后,他帶領研究小組再次來到這所小學,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復試。奇跡出現(xiàn)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其實,當初那份“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只是羅森塔爾教授隨機挑選的學生,只是一個謊言。但這個謊言卻對老師產生了心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能力評價,老師又將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學生,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和期望,從而取得異乎尋常的進步。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家長對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和賞識時,孩子就可能會有更大的進步。每個學生在學習上各有優(yōu)弱勢,優(yōu)勢學科是孩子信心的主要來源,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以優(yōu)勢學科奠定心理優(yōu)勢,在強項上多些提升,樹立自信心,并由此帶動其他科目的全面發(fā)展。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復讀生群體調查:“不甘心”是原動力
·高三生網上“拼友”熬夜苦讀
·高校學生軍訓出現(xiàn)6000人次看病現(xiàn)象的警示
·大學第1課講孝道 3000新生被催眠后痛哭
·民辦高校遭遇生死劫 180分錄取仍無人報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