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試題,都會引來社會的熱議甚至酷評,今年也不例外:東南大學(招生辦)考題“請講一個和美麗中國相關的‘神話’”,被指“幼兒園水平”;華南理工大學考題“面包和饅頭打擂,誰會贏?”被指“故弄玄虛”;復旦大學考題“《西游記》有多少個妖怪”,被指“太雷人”…… 先不論這些題是否“離譜”,不妨先做個假設:如果這些考試采用高考()模擬題、月考題、會考題、押寶題,或者與之相差無幾的那些“標準化”習題,您是不是覺得“正?!绷嗽S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也許說明您心中已早有定勢:高校招生題目,就應該中規(guī)中矩,有標準答案,易評判分數(shù)。 其實,面對“神題”,我們何妨多一分理解,讀懂這些題目背后的立意和用心? 首先,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試性質(zhì),決定了它不能再照搬應試教育的“標準化考試”。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制度設計的初衷,即是“選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如果用普通考題去考這些學生,這樣的“自主招生考試”有何意義? 其次,細讀這些所謂“偏題”、“怪題”、“難題”,并沒脫離中學生的認知水平而“故弄玄虛”。以東南大學的“神話”題目為例,不過是換個形式對中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進行考核。如果說這樣的考題只有“幼兒園水平”,魯迅先生何苦在《故事新編》中精心重構《補天》、《奔月》這類經(jīng)典“神話故事”? 再次,帶有選拔性質(zhì)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試,考察的是思考和認知問題的方式,它更多的體現(xiàn)為一種“思考的技藝”而非“實用的技能”。這種考試,更為注重學生的瞬間反應、臨場發(fā)揮和自圓其說的思維素質(zhì),而非死記硬背、墨守定見甚至猜題押寶的本領,至于“答案”本身,倒在其次。試問,在人的漫漫一生,究竟有多少問題有“正確答案”或者說“唯一答案”?更何況,我國高校自主招生行之未久,包括考試命題在內(nèi)的一整套招錄制度還在不斷完善中。既然人們對現(xiàn)行的應試教育、高考制度不甚滿意,那就更應寬容高校的探索,“允許犯錯誤,不許不改革”。 “神題”之說,大概早已有之。1932年,清華大學(招生辦)入學考試的國文試題中,有道小題為國學大師陳寅恪所出,要求為“孫行者”做對句。結果,考生周祖謨以“胡適之”的答案深得激賞(周后來成為著名語言學家)。耐人尋味的是,考試后,社會上對這張卷子也多有爭議,有人徑直指責清華試題“復古”。今天看來,類似指責顯失公允。面對“神題”,何妨少一點苛責,多一分寬容。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還記得高考“吊瓶班”嗎 氨基酸噱頭又被瞄上
·媒體稱“窮人孩子上職校”顯貧窮代際間傳遞
·高考評論:高校自招面試 好試題不怕上臺面
·面對自招“神題”何妨少一點苛責 多一分寬容
·北京建筑大學舉行校園開放日暨全國高招咨詢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