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曾耀登展示紅寶書和紅袖章。 從化一中學教師辦“文革博物館”教育學生 在從化城郊街有這樣一家“博物館”,它的陳列品都是“文革”時期留下來的,種類更是五花八門,大到兩米長的撐桿、量米用的斗,小到一枚郵票、一張糧票,還有極具當時的時代特色的物品紅衛(wèi)兵袖章、紅小兵腰包等,泛黃的報紙更是這里的“鎮(zhèn)館之寶”。這些物品的主人曾耀登是當?shù)氐囊幻袑W教師,而他收集這些東西除了個人愛好的原因外,主要是為了能夠教育他的學生,以及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 7歲開始收集藏品 說這里是博物館有些夸張,這里只是曾耀登家的一間房,里面陳列著他搜集了幾十年前常用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見的各種物品,有《毛主席語錄》、紅衛(wèi)兵袖章、連環(huán)畫、報紙、六七十年代的郵票等等,甚至還有蓑衣、木桶和推車,來到這里仿佛穿越回了幾十年前。藏品的主人曾耀登拿著一根一米多長的“棍子”給記者看,上面刻著“錦華祖較合平水司碼”,他說:“這桿秤是我爺爺?shù)臓敔斈菚r候用過的,秤桿就一米六七,用的時候要兩三個人抬,這個是我收藏的最早的東西了。” 據(jù)曾耀登介紹,他從7歲就開始有意識地收集這些記載歷史的東西,他的“博物館”最早的一件藏品是他小學一年級時收集的郵票。隨著年齡的增長,曾耀登收集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種類也五花八門,開始是郵票、糧票、布票等票證,后來就有了連環(huán)畫、公仔書、搪瓷杠子、瓷碗,再后來就是報紙、農(nóng)具。曾耀登告訴記者:“九十年代初經(jīng)濟發(fā)展快,這些農(nóng)具漸漸沒人用了,我覺得挺可惜的,基本上看到一件就收一件。加上以前收集的其他種類的東西,我這里的藏品絕對不止千件?!?/p> 曾經(jīng)靠做家教來換藏品 平時接觸人比較多,他就“廣撒網(wǎng)”。跟別人說了自己收藏這些東西的愛好,朋友也都很支持他,有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也都喜歡通知他。多達幾千件藏品,光靠跟別人白要肯定是不行的,曾耀登有自己的辦法:給朋友的孩子講課做教育。 在眾多的藏品中,一沓《廣州日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曾耀登告訴記者,這些是他自己一張一張積攢起來的,從1971年到1975年的《廣州日報》他幾乎全都有。曾耀登說,報紙才是他“博物館”里面最為自豪的藏品,《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廣州日報》是他收藏的三種報紙。曾耀登告訴記者:“我最重要的藏品是這些報紙,因為它是一個時代的記錄。除了能夠看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那時候報紙的語言、寫作手法這些,對我的學生來說也很有教育價值?!?/p> 教育是其追逐的信念 辦這個私人的“文革博物館”,曾耀登其實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告訴記者:“在我的價值觀里面,教育是最重要的,我收集這些東西就是為了教育。”說著,他又拿出了自己已經(jīng)拿相框封好的2011年11月1日的《廣州日報》,然后告訴記者:“從神舟一號到八號,還有天宮一號,我都一直在關注,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就是對下一代最好的教育?!?(記者 李大林) ?。◤V州日報 李大林)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人大附中校長:對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要早發(fā)現(xiàn)早培養(yǎng)
·學生丟錢老師讓同學互相“舉報” 家長稱揪心
·教師辦文革博物館教育學生 紅袖章紅寶書再現(xiàn)當
·廣州小學擇校費達數(shù)萬 工作人員稱批條更有效
·家長不滿成績給“差生”測智商,尷尬了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