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個橫跨20年的故事。20年前的1992年,北京三里屯小學攝影團到貴州六盤水采風,他們用鏡頭拍攝到了這里的一群孩子,在低矮的茅草房里上課,以磚頭為桌、以大地為椅,這些真實記錄著當時六盤水孩子教育狀況的珍貴照片,后來被帶回北京辦了一個攝影展,并引起很大震動,許多北京孩子參與了“捐出一根冰棍錢”的活動,募捐了十幾萬元建起了貴州的第二所希望小學——清塘希望小學,并影響了后來貴州整個希望工程的開展。時隔二十年后,今年暑假,三里屯小學的小記者團再次前往六盤水,又一次把鏡頭對準了這里的孩子,也讓這個從愛心與夢想開始的故事得以延續(xù)。 劉建昌 北京三里屯小學攝影老師:我特別相信圖存記憶這句話,二十年的情節(jié)全在這些孩子的腳下。這張圖說明的是我們1992年小記者走進貴州的那種情景,在泥濘的山路上有一群這樣的孩子 劉建昌是北京三里屯小學的攝影老師,從1992年來到三里屯小學,他已經在這所以攝影為特色的小學里教授攝影課二十年了,這組照片是他二十年前學生們的攝影作業(yè)。 劉建昌 :我們雖然攝影,攝影只是一個工具,是一個形式,但是真正的身份就是小記者。 1992年,北京三里屯小學攝影團的十名小記者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貴州六盤水地區(qū)采風。回到北京后,這些孩子拍的攝影作品在展覽中感動了很多人。朝陽區(qū)教委發(fā)出“每人節(jié)約一根冰棍錢,捐建一所希望小學”的號召,很快就募集到了18萬元,第二年在貴州六盤水建成了清塘希望小學。 何?。耗菚耗闶钦娴捏w驗了去那里然后把那里照片,那里同學想要學習的心聲帶回來,那可能我們周圍的人才會知道,世界上還真的是有這樣一個地方存在的,雖然都在中國,還有這么窮,大家這么貧窮的地方,但是孩子們又如此渴望上學的一個地方,一個小村子,在很遙遠地方的存在 盡管去之前就知道這里很窮,但是當地的現實狀況還是讓北京的孩子們極為震驚。照片最前面的是當年攝影團的團長何汀,當時她已經十二歲了,是攝影團里年紀最大的學生。如今,何汀在一家建筑設計院工作。雖然對當年的很多事情記憶模糊,但是對那里的貧窮狀況卻印象深刻。 何?。哼@是一間屋子,但是漏風漏雨,你說它是教室但是沒有桌椅板凳,黑板也是那種泥的,就是完全跟,不能說跟我們現在比,完全當時是你不告訴我這是間教室,我不會認為這是一間拿來使的房子 劉建昌:可以從畫面上看,這個女孩的褲子可以說露著屁股,腳下穿著拖鞋,完全一幅就是說,可以說是比原始人的感覺好不了多。從他們的眼睛上看到一種渴望知識、渴望讀書的那種感覺。所以這些孩子當時我們看到也是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些孩子的心。 當年北京小記者:我拍下了一邊放馬一邊讀書的孩子。拍下了趴在椅子上,背著妹妹寫作業(yè)的女孩子…… 當年北京小記者:讓更多的人了解希望工程的含義…… 當年北京小記者:回北京告訴我的小伙伴們。 到貴州六盤水原本只是三里屯小學攝影團的一次例行采風,他們只是準備了一些文具、衣物之類的小禮物。然而隨著采風的深入,他們開始意識到這些小禮物并不能給當地的孩子帶來多大改變。 這個孩子叫楊應明,當時他已經以他們鄉(xiāng)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中學,但是沒有學費,他自己在籌學費,上山挖草藥,在挖草藥的過程當中,他知道北京來了一群小記者。 在紅光小學參觀時,攝影團遇到了專門來求助的楊應明。由于家境貧寒,幾次輟學的楊應明這年以長林片區(qū)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初中,但卻由于沒錢面臨再次輟學,這一年他已經二十歲了。 陳凌華 原六盤水市共青團委書記:他一看見北京的孩子們,見到大家他就說了一句話,他說我想上學,我想讀書。 時任貴州六盤水市團委書記的陳凌華也在現場目睹了這一幕。 陳凌華 原六盤水市共青團委書記:大家有些小孩口袋里面有一毛錢,兩毛錢都捐出來,大家捐了,捐的錢捐給他,我不知道這個珍貴的鏡頭有沒有,但是當時的確非常感人,就捐了他錢,讓他繼續(xù)讀書不要輟學。 楊應明:是的,這是當時他們?yōu)槲揖杩睿@些都是北京來的學生,我把我的困難告訴他們,他們不約而同奉獻了自己的愛心。 在劉建昌老師當年的日記本里,記下了三里屯小學攝影團的師生們給楊應明捐了86塊錢,解決了他初中第一學期的學費。 作為當時朝陽區(qū)少工委辦公室負責人的徐敏琳二十年前和攝影團一起前往貴州六盤水。她說,1992年希望工程才起步,三里屯小學攝影團去的時候并沒有想到要在當地修建一所希望小學。 徐敏琳 原北京市朝陽區(qū)少工委辦公室負責人:回來以后就是越看這些照片吧,越覺得需要幫助,他們需要幫助。 當時我們就決定說把這個展覽作為全區(qū)的一個巡回展覽,就到朝陽區(qū)各個學校去展,當時這么一展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隨著三里屯小學攝影團貴州六盤水的采風攝影作品的展出,在北京朝陽區(qū)的學校發(fā)起了“每人節(jié)約一根冰棍錢,捐建一所希望小學”的號召,短短的一周時間就募集到了十八萬元。第二年就建起了貴州第二所希望小學,清塘希望小學。 廣播者:二十年后三里屯小學攝影團走進清塘希望小學,重走當年大哥哥大姐姐走過的路程。 三里屯小學學生:畫面上幾個走在泥濘山路上的學生就是我們學校當年來到六盤水采訪的小記者,走在最前面的學生叫做何汀,當時12歲 二十年后,何汀才第一次見到了由他們發(fā)起捐建的清塘希望小學照片。二十年間何汀和攝影團其他團員一樣,基本沿著初中、高中、大學、出國、工作的路徑生活著,也沒人再回到過六盤水。 2012年暑假,劉建昌老師和三里屯小學的23名學生一起再次來到了貴州六盤水。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當年捐建的清塘希望小學。 劉建昌:我們捐助的學校,我們有回訪的愿望,目的就是讓我們現在的孩子不忘過去的苦,知道現在的幸福。因為希望小學已經變成了留守兒童的校園。 白巖松:在今年暑假再赴六盤水后,北京三里屯小學做出一個決定,邀請5個六盤水的孩子來北京,讓他們和北京孩子一起上課,而且還住進了北京孩子的家里。談及為何萌生這樣的想法,20年前后兩度前往六盤水的三里屯小學攝影老師劉建昌說,20年后的六盤水之行讓他發(fā)現,當地的變化并非如他想象中那么大,雖然當年捐建的清塘希望小學后來又新建了綜合樓,老師變多了,孩子們也吃上了營養(yǎng)午餐,但在北京的師生們看來,這里的貧困和落后依然令人震撼。老師們在想,除了為六盤水的孩子送去物資,他們還能為孩子們做點什么?相比起單純物質上的幫助,帶孩子們看看外面的世界,給他們一個夢想,種下一粒種子,是否更加重要呢? 9月8號上午,三里屯小學的孩子們,迎來了五名他們在貴州時就認識的小伙伴,同來的還有清塘希望小學的王老師和盧校長。 貴州的孩子都穿著自己最好的衣服。從這一天起,他們將要在北京度過兩周的“游學”生活。 這天是星期六,三里屯小學把貴州來的客人安排在學生宿舍。盡管之前在火車上站了19個小時,但貴州的孩子面對新鮮的一切,顯得忘記了疲勞。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茶文化、京劇等入編中小學教材 誰來教成難題
·探訪貴州山區(qū)希望小學:受益學生20年后仍貧困
·人家過節(jié)旅游我們過節(jié)干活 小學生抄鐵锨挖白薯
·把好農村中小學營養(yǎng)餐質量關 容不得半點疏忽
·智趣教育 小學生自編程序控機器人打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