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10本學校推薦的名著并通過考試,可以得到兩個學分——這是西南大學推行的一項新規(guī)定。這個規(guī)定一經(jīng)頒布,就在校園里引發(fā)了師生們的爭議。贊成者和反對者都不在少數(shù)。 西南大學頒布的《西南大學本科生閱讀名著考核與管理試行辦法 》規(guī)定:學校組織專家推薦120本(種)閱讀書目,分文學、哲學、歷史學、美學、藝術學、倫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法學、科學、人物傳記等十一大類。閱讀分精讀和泛讀。 精讀要求學生在本辦法所推薦的書籍中,在本專業(yè)領域以外每個大類精選1~2本(種),共計10本(種)書籍進行閱讀。每讀一本(種)書,要求撰寫不少于1500字的讀書筆記或小論文,或創(chuàng)作1500字以上的文學作品,并參加精讀書籍結業(yè)考核??己藭r間安排在學生第一學年第二學期內,由學校組織命題、制卷、閱卷,各學院(部)負責考生組織、考場布置及監(jiān)考工作。結業(yè)考核實行有限開卷筆試。結業(yè)考核及格者,可獲得名著閱讀通識教育兩個學分。 泛讀指學生在校期間,讀完至少30本(種)本辦法所推薦本專業(yè)領域以外的書籍,讀完每本(種)書時,需撰寫不少于1500字的讀書筆記或小論文,或創(chuàng)作1500字以上的文學作品,經(jīng)所在學院(部)及主管部門審核通過,可以申請領取學校制發(fā)的《西南大學名著閱讀A級證書》。 西南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林萍向記者解釋學校推出這項新規(guī)的初衷:早在2003年,學校就曾通過專家挑選為本科生提供過130本名著必讀書目,只是由于當時缺少輔助和督導的機制,很多學生并未重視起來。此次讀名著加分的政策出臺,把閱讀名著直接與學生課程教學考核掛鉤,可以提高同學閱讀名著的興趣,營造“好讀書”的風氣。 西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黃大宏參與了西南大學本科推薦書目的選擇工作。他說:“我在教學當中就發(fā)現(xiàn),學生的描述水平還是有的,但思考能力比較弱。讀名著是一種主動的深層次的思考,我們希望借助這一課程設置,幫助大家接觸經(jīng)典,在經(jīng)典著作的浸潤中提高素質和專業(yè)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對這種做法有抵觸,你應該先問問自己:4年當中,能讀多少部書?又能讀多少部經(jīng)典的好書呢?而且,你什么時候讀完了,什么時候就去參加考試,還可以拿兩個學分,何樂而不為呢?” 新規(guī)一經(jīng)頒布,立即在校園里引發(fā)了不少爭議。很多學生對此表示贊成。通過分批次網(wǎng)上報名來看,截至目前,西南大學大一的9000多名學生中已有7000多人報名選讀名著。 反對者也不少。文化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大一學生杜軼一說:“快餐文化已成為主流,整個社會呈現(xiàn)的都是浮躁的狀態(tài)。學校的初衷是為了提高同學們的修養(yǎng),學會細嚼慢咽地深入閱讀。殊不知,學校采取修學分的方式考核,本身就是功利行為,很多學生也只是為了學分敷衍了事?!?/P> 文學院大三學生王楚認為,名著作為一種精神食糧所起的作用應該是積極的,使讀書者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而不應該作為一種加學分的方式,以這種方式督促學生讀書在某種程度上只會適得其反,更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對名著的厭倦之心。 還有不少老師肯定了學校推出這項規(guī)定的意義,但對它能收到的效果表示擔憂。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副教授駱鵬說:“學校應該讓學生理解到讀書是一種自發(fā)的內在的需要,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牟利的工具?!?/P>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本科教學秘書胡熔說:“不管加不加學分都應該多讀書,在大學階段就應該多讀書,這是學生的分內之事。其實在這個文件出臺之前,我們教育學部各輔導員都對讀名著有具體的要求,然后再通過寫讀書筆記,進行小組討論來加深對名著的理解?!彼J為學校推薦書目是可以的,這樣讓學生閱讀更有針對性,但是加學分就顯得有點奇怪了。 老師們的擔憂不無道理,要讓大學生愛上讀書任重而道遠。記者隨機采訪了多位學生,發(fā)現(xiàn)雖然很多學生都已從網(wǎng)上報名讀書,但相當一部分學生記不清楚自己選了哪些書,甚至坦言自己根本還沒有找到相應的書籍來閱讀。 (中國青年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南科大將在浙招生20人 測試智商不涉及應試知識
·山寨警校詐騙330余名學生 約1900余萬元
·復旦“勵志哥”從體育特招生到“學術牛人”
·評論:異地高考別拿職業(yè)教育做“擋箭牌”
·西南大學“讀名著拿學分”引發(fā)師生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