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政協(xié)分組討論中,廣東省政協(xié)委員、廣州大學教授楊木壯建議高考()將375分設為“最低錄取線”,低于375分不錄取。他說,低分考生不適合讀書,不是說素質低,而是更適合干其他工作。網(wǎng)友對此贊彈不一。(1月26日《南方都市報》) “低于不錄取”是“唯分數(shù)論”的翻版 從小處講,這個“最低錄取線”缺乏科學依據(jù),對人才的判斷標準過于簡單和武斷;從大處講,仍在拿應試教育的功利眼光看待高考教育,重復著高考“唯分數(shù)論”的陳詞濫調。 事實上,在高考中考了個高分數(shù),甚至成為“高考狀元”,并不等于個個都是人才,都適合讀書。一個學生,如果成為死記硬背、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習機器”,他的創(chuàng)新思維也就枯竭了。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在社會各種資源中,人才是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蛟S正是出于這些原因,哈佛等名校對“唯分數(shù)論”堅決說“不”,寧可拒收一些“高考狀元”,決不放棄那些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低分數(shù)”學生。 上技校要靠吸引而不是用低分苦“逼” 讓低分的學生上技校,能夠學到更多的技能,以后更容易找到工作,這樣的想法我是贊成的。因此,讓學生上技校,不能靠劃定分數(shù),而要靠吸引,要靠高校憑自身的“本事”去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此才是對學生有益的。 現(xiàn)在的問題關鍵是,高校不像高校,而技校也未必就能夠讓學生學好技能。從這個意義上說,先反思高校,當高校能夠嚴格要求學生,能夠以教育好學生為己任,而不是整天陶醉于“官本位”之中;技校能夠憑自身的辦學質量吸引學生,國家也給予更多的優(yōu)惠政策。同時,社會也要端正學歷觀,不能唯學歷是舉。一個正常的大學該是學生上大學不受多少限制,但卻必須是認真學習的人才能拿到畢業(yè)證書;一個正常的社會該看能力,而不只是死抱著文憑。 一言蔽之,高考375分以下不適合上大學充滿了“傲慢和偏見”,還是別用一個不科學的分數(shù)來“逼”學生。 高考“最低錄取線”是種善意提醒 把375分作為一個分界線,其理由何在,有沒有科學依據(jù),確實存在討論的空間。但是作為大學教授,楊木壯在政協(xié)會議這種嚴肅的場合公開發(fā)表這種言論,必然有他的理由,我們在著急下結論之前,耐心聽聽他這個觀點背后更多的深意,也未嘗不可。 其實楊木壯教授并非是要簡單地剝奪高考分數(shù)在375分以下者受教育的權利,而只是覺得低分的考生,可能確實不適合讀書,而更適合干其他工作。言外之意,對于低分考生來說,上大學也許不是他們最好的選擇,讀大學這條路的結果可能是“事倍功半”。而如果不讀大學,去讀技校、學技術,則可能更容易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比讀大學更好的選擇。 應該說,楊木壯教授的這一觀點,換種說法,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就是“上大學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只不過他話說得比較直接,而且又給出了一個具體的“最低錄取線”,所以更容易引發(fā)爭議和質疑而已。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本著理性的態(tài)度,把其作為一種善意的提醒,而不是一味地質疑和批評,必然會有所獲益。 (華商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執(zhí)著男孩高考只報一所大學 明白自己真正追求
·熊丙奇:預測未來高考改革方向
·南科大擬多招山東農村生 多校怕影響備考拒絕
·375分以下就不能讀大學 教授建議惹爭議
·江蘇省異地高考補報名結束 市區(qū)僅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