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主招生的本源 上海紐約大學全新的考核方式備受關注,也與當前自主招生面臨的瓶頸相呼應。面對社會輿論對于自主招生考試淪為“小高考”、高校“搶生源”的種種質疑,問題似乎又回到為什么要進行高考改革的原點。 說起自主招生的作用,丁光宏作為親歷者,向記者表示,“自主招生改革,給社會上傳遞了一個很好的信息,就是打破了原來的高考唯分數(shù)”。高校招生要“一個綜合的評價,不是這一門課或者單獨某一次考試的成績情況,還要考查學生學習的過程?!?/P> 至于相對于高校的另一方:中學,學生、老師和校長卻有著不同的看法。被問及自主招生對于學生的意義時,童雨馨同學坦言:“自主招生主要是高校獲益,對學生和學校其實是增加壓力。但就選拔人才來說,確實提供了平臺?!?/P> 南洋模范中學的李同學,在接連落選復旦大學和上海紐約大學后,這樣感慨:“至少對我來說,自主招生和高考不能兼顧。” 盡管大多高三考生在接受采訪時,都普遍回答參加自主招生的目的是為了增加一次機會,然而有些學生卻將自主招生視作進入名校的“救命稻草”,來自溫州中學的陳同學就是其中之一。在參加完上海交大的“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面試后,他告訴記者,這次他只報考了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作為一個理科生,之前也獲得過高中物理競賽的獎項,不過單純參加高考的話,可能根本連一只腳都無法跨進自己心儀的學校,“難度非常高”。 然而對于籌備復習的中學老師而言,自主招生卻并非福音。南洋模范中學的顧培琳老師有十幾年的教齡,她抱怨道:“自主招生嚴重影響高三的正常教學秩序,而且從近幾年的錄取情況看,存在太多不確定性和不公平性?!痹谒磥?,反倒是原先的高考更能顯示出教育的公平與公正。 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與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試制度不無關聯(lián)。復旦附中校長鄭方賢指出,大學追求“好”學生,但學校本身的培養(yǎng)沒有形成科學的理念和特色,因此選拔考生時,只能采用如高考名列前茅、中學成績排名靠前、高中競賽得獎之類的標準,才造成了自主招生的“同質化”。 鄭方賢認為,自主招生應該體現(xiàn)大學的自主性,增加學生的選擇性,引導中學的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理想的自主招生方式應該是讓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學科知識,達到一定的學業(yè)水準的情況下,以面試為主進行選拔?!?/P> 然而中學的素質教育推進了這些年,是否合格也眾說紛紜。一位參與復旦“千分考”面試的教授稱,今年他面試的學生比前幾年有所進步,不過真正要改變應試教育的現(xiàn)狀,關鍵還在于“文理不分科”,而另一位面試教授則認為中學的教育要“引導”而非“強迫”,也要“去功利化”,否則就扼殺了學生的自由發(fā)展。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甘肅高考首次將綜合素質評價報告納入招生錄取
·“電子考官”亮相體育高考 2014年考試項目將變
·五校在京為二志愿留62名額 填報志愿需謹慎
·2013年江西高考三大項改革維護高考公正公平
·2013年西藏自治區(qū)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規(guī)定
|